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念诵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三 )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译文: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 。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 。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念诵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文章插图
常清静经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译文: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 。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 。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译文: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 。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 。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 。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译文: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 。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 。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 。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 。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 。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译文: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 。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 。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 。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译文: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 。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 。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 。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 。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 。〕虽名得道 。实无所得 。〔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 。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 。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