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热论》描述六经传变,只涉及足之六经而未及手六经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基本上继承了《素问·热论》六经的概念 。经北宋朱肱的发挥,遂有“六经传足不传手”之说 。后人对此多存疑问,不知其所以然 。如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或问》中说:“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半;足经之阴阳,亦居人身之半 。若谓传一半不传一半,则是一身之中,当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 。天下之病伤寒者,不为不多也,曾谓有人如此乎?”从阴阳离合的开、阖、枢方位可知,三阴三阳与经络的配应,确乎先从足六经开始的 。
再从三阴三阳与脏腑的联系看,足六经与脏腑的关系是: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 。若谓六经模式由八纲辨证归纳而来,何以忽略了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和肺?从三阴三阳开阖枢方位图可知,心所处的正南和肺所处的正西都不是三阴三阳的正位 。南北对冲,正北为少阴,故心称手少阴;少阴也缘心火而配属“君火”,少阴病多心肾阳衰证候 。西方属太阴阳明之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肺称手太阴,辨证宜从阳明太阴中求之 。
人气应天,“天有六气,人以三阴三阳而上奉之 。”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在天为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在人则各一脏腑经络 。清代医家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在阐述六经时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 。”张氏强调六经是“六气之化”是对的,但“六经”不是经络而又不离经络;不是脏腑却可统脏腑 。不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但又与风、寒、暑、湿、燥、火密切相关 。正是有了三阴三阳辨证,故伤寒学家强调“伤寒之法可以推而治杂病” 。“六经岂独伤寒之一病为然哉,病病皆然也 。” 山西老中医李可治疗内科急危重症疑难病,常用六经辨证而获奇效 。他的体会是:“伤寒六经辨证之法,统病机而执万病之牛耳,则万病无所遁形 。”
学者认为,《伤寒论》中的方剂主要源自《汤液经法》,但为什么《汤液经法》未能像《伤寒论》那样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原因在于张仲景发展了六经辨证体系 。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也取材于《汤液经法》,但采用的是五行脏腑辨证模式,影响就远不如《伤寒论》而少有流传 。讲《伤寒论》不能不讲六经辨证 。可以说,没有六经辨证,就不会有《伤寒论》如此高的学术地位 。
日本的古方派医生不重视《黄帝内经》,其代表人物吉益东洞甚而否定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认为《伤寒论》“论不可取而方可用” 。他们割裂《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联系,不去研究《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的深意,只研究《伤寒论》的方证和药方 。日本古方派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一些学者,“六经可废论”就是这一影响下的产物 。
著名中医学家王永炎等将证候的动态演化性概括为“动态时空”特征,三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 。三阴三阳辨证,可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绝非八纲辨证可以替代 。
厘清“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对正确理解和运用六经辨证,评估六经辨证的价值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推荐阅读
- 车停路边被拖走怎么查 路边停车被拖走怎么找寻
- 曲解《内经》阴阳学说
- 几款便秘的调理药膳
- 不孕症食疗药膳
- 腊八蒜存放三个月还能吃吗
- 缴纳养老金个人和单位比例分别是多少,分以下几种情况
- 驴肉可以和豆腐一起吃吗
- 趋炎附势怎们造句,趋炎附势成语造句
- 孩子发脾气怎么处理 孩子发脾气父母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