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


谈一下自己两个的视角 。第一个视角 。我将从认知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 。
一个理论表述得很复杂 。脱离了人能驾驭的层次 。从人的认知视角来说 。这个理论是无法用的 。为什么呢 。因为人无法驾驭 。
大道只有做到至简 。这个简是基于人的认知来说 。一个人只能把握简单的东西 。认知理论指出 。一旦认知的要素超出【7-2 。7+2】上限时 。人的大脑其实就无法把握得住了 。
自己可以测试一下 。对一件事物的表述用到的关键词汇中 。自己可以记住的【词汇】有几个呢 。应该不多 。它的上限应该是在【7-2 。7+2】 。
因此大道要做到至简 。才会有后边的一句话 。以简驭繁 。
除了从【认知】这个视角 。还要有一个视角
这个【道】在一定的时空是正确的 。后边的【简】才有意义 。
这个道的表述 。在一定的时空是成立的 。相当于道的【内容】要正确 。
而表述道的形式要简单【从人的认知视角来看】 。一定要简单、十分的简单 。
大道【内容】至简【形式】 。要做到顶级匹配 。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阴阳
五行【金木水为土】
F=MA
这些表述都很简单 。简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并能够被人驾驭 。应用【简单】去解决【很复杂】的问题 。
分享一张图:

“大道至简”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乡人拜读《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乡人浅学 。孤陋寡闻 。不敢罔言 。惟有拜读!
“大道至简”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

文章插图
“大道至简”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

文章插图
这一章开篇就说“天下皆谓我道大 。似不肖” 。很多人说“道”很大 。好像不像 。包括我也一直觉得“道”包罗万象 。海纳百川 。
但是老子解释了“夫唯大 。故似不肖” 。就是因为太大了 。所以你说“大”就不像了 。因为太大了 。你说大 。便会有了边际 。有了范围 。有了参照 。所以就不像了 。
“若肖 。久矣其细也夫” 。如果像了 。那就不对了 。道是摸不着看不见 。“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的 。
那么 。我们怎么追随这个“道”呢?老子告诉我们“三宝”——佛教有个“三宝”的说法 。我们俗语也有“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 。但是佛家借用了老子的“三宝” 。一直沿用了下来 。反倒大多数认为好像是老子借用了佛教的说法似的 。老子是早于佛教的 。佛教传入中国是汉朝的事情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老觉得外来的东西就是先进的 。其实最主要是我们早就丢失了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 。
“三宝”、“慈悲”这两个概念是道家提出来的 。被佛教借去了没有归还而已 。
作为一个领导者、管理者 。一定要追随这“三宝” 。才能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管理者 。
第一宝:慈 。就是慈悲、仁慈、慈爱 。对人对事都要发自内心的仁爱 。保护 。教育 。培养 。所谓“公司只是一个平台 。我会尽我所能培养每一个员工成长 。然后带到公司成长”;
第二宝:俭 。就是节俭、简化、节省 。“治人事天 。莫若啬”(第五十九章) 。
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 。就是掌握势 。控制度 。对人做事都是刚刚好 。春种秋收 。这是规律 。你非说我要做天下第一 。大冬天就把种子播下去了 。估计收获的只能是草 。老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 。现在的意思就是别当出头鸟 。好像教人做个混事的 。跟着起哄就行了 。别出头 。应该就是“断章取义”对于老子这个思想的歪曲 。出头的椽子本来就是先烂嘛!历史上起义推翻旧王朝的 。大多都不是第一个揭竿而起的队伍;社会变革时期真正成为中流砥柱的企业也不是一个行业最先尝试的那些人或者企业 。不为天下先 。会少受打击;但是为天下后 。也就没你的份了 。所以 。还是“势 。度”的核心思想掌握 。有一句诗“但开风气不为先” 。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 。后人更多的当做阴谋诡计去运用 。却忽略了其中的智慧 。
“慈故能勇” 。因为是真仁慈 。所以当危险来临的时候 。就有真正的勇气来牺牲自己保全别人 。
“俭故能广” 。因为节俭 。简化 。所以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或者能量去做更多的事情;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因为不为天下先 。顺应了势掌握了度 。所以会少受阻碍 。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壮大机会 。最终成为大器 。所以“大器晚成” 。急急忙忙弄出来的工程 。大多都是豆腐渣工程 。只有不急不忙 。掌握节点 。该快的快 。该慢的慢 。才能建成真正的重器 。才能真正成为栋梁 。好比一个人进入企业 。还没有熟悉企业的情况 。就想着出风头、干大事 。估计还没反应过来 。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怎么完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