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我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儒家 。儒家的根本精神体现在《大学》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是大学的核心思想 。孔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即 。一切都要把修身作为根本!
盖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都是修身的功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都是以人为本 。推己及人 。由近到远 。从修身上推起 。
“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文章插图
家是一个国家的最小单位 。是个体安顿自己身心的港湾 。没有家 。人将漂泊无所归依;没有家 。社会将失去秩序 。所以家和万事兴 。国泰民安 。是人心所向!
因此 。儒家把长幼有序的“齐家”视为一个人成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学习知识 。懂得吸收前人的经验 。通达明理后 。要意念诚挚地去端正心态 。追本溯源 。探究事物原理 。力求做到通达完美 。而格物致知 。是一个不断砥砺 。不断修行的过程 。是境界不断提升的前提 。
在这个过程之中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 。使自己所在的家庭生活和谐 。尊老爱幼 。遵守社会规则 。拥有良好的品格和能力 。去服务社会 。尽己所能 。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成长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文章插图
大学之道 。是明明德 。是亲民 。是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是修道 。悟道 。道是体 。德为用 。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应在不断内省 。自我完善中 。修身安人 。积善成德;在修齐治平中 。敢为天下先 。在自己工作岗位上 。不断去努力开拓 。继承和发展《大学》精神 。复兴我们的民族文化!
其他观点:
儒家经典语录 。其实就是天地人和事 。万物归其一 。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这与西方国家提出的精英执政 。一致性相同 。
其他观点:
大家好 。我是拈花小姐姐 。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的探索者 。学习者 。
王阳明为了“正心诚意”去格竹子
“实践出真知” 。听别人说觉得有道理 。自己不去尝试 。还是体会不出来 。王阳明早期是很认同“程朱理学”的 。所以他做了“格竹子”的尝试 。
王阳明怎么格物呢?他通过静坐的方式 。连续七天时间 。都观察竹子 。想悟出竹子到底有怎样的道理 。王阳明这一个星期 。下了苦功夫 。废寝忘食 。眼睛看着竹子 。心里想着竹子 。最后身体受不了 。生病了 。也没有从竹子中体会出自己想要的道理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文章插图
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
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知先行后”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先“知道” 。才能“行道” 。
而王阳明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以知为行 。知决定行 。”
知和行 。是一体的 。没有先后之分 。知和行就像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一样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文章插图
孔子的格物 。其实说的是让我们每个人去观察自己内心 。有没有“不合理的私欲” 。通过这种观察 。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 。
而到了程朱理学阶段 。产生了观念上的误会 。程颢、程颐、朱熹这几位前辈 。认为:“格物致知”需要“存天理 。灭人欲” 。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这种起源是善的 。人的本性来自于“理” 。但是受到世界万物的影响后 。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 。而让社会失去“礼”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文章插图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 。他们认为通过“格物” 。研究事物本来的道理 。可以达到“致知”的目的 。也就是说 。能够认识真理 。
程朱理学派:认为“格物”需要探究天下所有事情的规律与道理 。才能明了宇宙间的终极的真理 。达到“致知”的目的 。这对人的要求实在是有点高 。偏离了孔子的本意 。
如果是人 。都有一定程度上 。或多或少的欲望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任何欲望 。也就不会有任何想要做的事情 。那还为什么要“诚意正心”呢?想要“修行”本身是不是一种欲望呢?想要“治国平天下”是不是一种欲望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