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是古代军事调遣、命令传达的重要凭证 。早在周代时就开始使用 。据说是由姜子牙发明的 。最初的符以竹子制作而成 。后来用金属制成 。形状也由竹节逐渐多变为虎形 。称为\"虎节\" 。也称\"虎符\" 。也有鹰符、龙符等 。到唐代改为鱼符、兔符 。后来逐渐演变成令牌 。

文章插图
图片一:两半的虎符
【为什么古代调动兵马要用虎符,那坏人不会去仿制欺骗军队吗?】虎符的背部刻有铭文 。分为两半 。两半的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 。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 。一一对应 。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 。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 。右边一半存于朝廷 。左边一半发给军队将领 。调兵谴将时朝廷会派人送去右边一半 。与将领手中左边一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 。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 。一地一符 。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

文章插图
图片二:杜虎符
春秋战国时 。虎符应用已很规范 。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虎身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 。右才君 。左在杜 。凡兴士披甲 。用兵五十人以上 。必会君符 。乃敢行之 。燔燧之事 。虽母会符 。行殴 。”意思是:右半边符在君王处 。左半边在杜地的将领处 。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 。就要两符会合 。才能发兵 。但是见到烽火 。可以不用君王的右符 。就能发兵 。

文章插图
图片三:窃符救赵
历史上虎符没有仿制的记载 。但有被偷盗的记载 。公元前257年 。魏国相国信陵君魏无忌就曾通过魏王妃子如姬的帮助 。盗出魏王亲自掌管的半个虎符 。杀了大将晋鄙 。夺得兵权 。率兵8万 。同楚国一起进攻秦兵 。解了赵国邯郸之围 。这就是窃符救赵的故事 。
到汉代 。要发兵除了要对验虎符 。还要有皇帝的诏书 。同时还有作为信物的“节”和“羽檄”等 。所以只有虎符还不足以调兵 。因为虎符制作不易 。调兵凭证也不只有虎符 。所以并没有坏人仿制 。
其他观点:
第一 。一般人是见不到虎符的 。虎符到底长什么样子 。只能靠猜测 。那造出来的假冒伪劣产品 。别人肯定一眼就看穿啊 。第二 。虎符上是有文字花纹的 。

文章插图
第三 。虎符不是万能的 。
有虎符也不一定就能调动部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拿着真虎符 。一样被统军大将晋鄙怀疑 。信陵君无奈 。只好痛下杀手 。夺了兵权 。他能成功 。因为他是信陵君 。本身在魏国就权势熏天 。
你换个旁人去试试看 。早被剁成肉泥了 。古人很聪明的 。谁也不是傻子 。那块破铜烂铁就能糊弄 。
其他观点: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小时候读《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也在想 。信陵君与其费这么大劲去偷虎符 。为何不能自己去做半个虎符呢?神不知鬼不觉 。岂不美哉?

文章插图
后来看了真正的虎符 。就知道这个猜测是不靠谱的 。
以著名的杜虎符为例 。一起来看看 。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杜虎符 。其实只有左边的半片 。杜虎符外轮廓呈站立的虎形 。头、尾、四肢俱全 。身体表面有错金铭文 。为“兵甲之符 。右才(在)君 。左在杜 。凡兴士被甲 。用兵五十人以上 。必会君符 。乃敢行之 。燔燧之事 。虽母(毋)会符 。行殴(也) 。”
杜虎符发现于西安南郊杜城村 。也是秦朝的杜地所在 。再结合铭文的内容 。我们就知道 。这半片虎符 。正是当时放在杜地军事长官手里的 。岁月流逝 。两千年后 。这半片虎符居然还留在当地 。也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

文章插图
仔细看虎符的内侧面就会发现 。它的内侧并不是光滑平整的 。而是有所凹凸 。类似于榫卯结构一样 。如此一来 。右边的半片也得做出相对应的凹凸感 。才能让两片严丝合缝地拼合在一起 。
此外 。发给不同地方的虎符的外轮廓、表面的错金铭文等特征 。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都是虎符身上的“密码” 。
虎符是需要左右拼合才能具有效用的 。我们可以想象 。在古代即便有人想要伪造虎符 。去A地调兵遣将 。他也根本无法了解到A地对应的那枚虎符是什么样子 。又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百度一下” 。自然也就没法伪造了 。
推荐阅读
- 英国年内为什么三换首相 英国近三任首相
- 生虫的艾柱还能用吗
- 巨型贵宾犬有什么缺点?
- 猕猴桃榨汁要注意什么
- 养巨型贵宾犬的有什么坏处?为什么养的人这么少?
- 你觉得《魔道祖师》中蓝忘机是个什么样的人?
- 163贵州省事业单位考试信息网 贵州省事业单位考试信息网
- 济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排名 应用化学专业排名大学
- 国家地税网上申报平台 国税地税网上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