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的风俗是什么简介 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古人认为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精美的首饰,走出家门,到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地方灯谜,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猜灯谜的习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 。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
正月十五日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
【下元节来历】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下元节” 。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
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 。
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 。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
【下元节习俗】
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 。
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 。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 。
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
【下元节吃什么?】
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那在这一天,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1、米果
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 。
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开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样头盘发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缀以豆、麦的人形状,除了个别做技艺较高,有包以少量的馅料外,一般是没有包馅料的 。

下元节的风俗是什么简介 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文章插图
2、麻腐包子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 。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 。
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 。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 。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 。
麻腐的制做 *** 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 。
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
3、糍粑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