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归哪管辖 鹤岗属于哪个市

来源:经济日报
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黑龙江鹤岗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煤城” , 城市生态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如何谋求转型发展?《经济日报》采访人员深入当地采访发现,通过坚持生态立市,推动城市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短短几年 , 鹤岗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市容市貌变化、产业发展调整、人民生活巨变的华丽转身 。
“鹤岗的麻雀都是黑的”、“白衬衫不能出门”、“没几天家里就落了一层厚厚的煤灰”...这是七八年前人们对鹤岗的评价 。“鹤岗的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好 。”“鹤岗很干净,满眼都是绿 。”“公园多,老百姓的休闲生活丰富多样”……这些都是人们对今天鹤岗的评价 。
作为不折不扣的“煤城”,黑龙江为什么变化这么大?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采访人员在鹤岗寻找答案 。
把棚子改成“干净的美”
鹤岗以前是个小城市 , 有很多棚户区 。
棚户区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 。1914年,鹤岗发现了煤 。伴随着煤矿开采,它也开启了鹤岗的城市化进程 。从鹤岗汤原县下辖的一个小镇,发展到县城,再到地级市 。大量外来人员涌入,煤矿周边逐渐形成了几个棚户区 。
由于鹤岗经历了长时间的粗放式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多,连片棚户区成为鹤岗的“城市伤疤” 。棚户区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违法建设,环境恶劣,严重影响鹤岗形象 。
煤城应该是什么样子?很长一段时间 , 鹤岗人给的答案都是“脏,多尘”,就像煤的颜色一样,仿佛整个城市的主色调都是黑色 。
鹤岗最后能留下什么?这是一种严峻而现实的拷问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吸引力的缺乏 , 鹤岗这座老煤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
资源枯竭型城市需要转型发展,但怎么转,往哪里转?如何实现城市改头换面?鹤岗抓住关键一招 , 充分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机遇,下大力气实施棚户区改造 。
在南山区西山沟旁边,69岁的市民刘桂兰告诉采访人员:“西山沟旁边曾经有一大片棚户区 。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到处都是垃圾 。”现在完全变了 。西山沟棚户区已经拆除,河道已经改造,种上了绿树和草坪 。
85岁的市民葛玉环在棚户区住了60年 。2018年,他搬进了南山区时代雅居二期的棚改新房 。“1958年,我和妻子从山东来到鹤岗,妻子成了一名煤矿工人 。当时我们没有房子,就找了个地方盖了两间草房 。后来我们在原址上盖了砖房 , 直到2018年才搬进新房 。”葛玉环告诉采访人员,当时很多在煤矿打工的外来人口都住在自建房里 。
从平房到楼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 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高 。“住在宽敞干净的新房子里,水、电、气、暖一应俱全 。生活很方便,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葛玉环动情地说 。
大量棚改,保证新房供应 , 有效解决了鹤岗棚户区群众的住房问题 。鹤岗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棚户区改造共搬迁110407户,基本完成主城区棚户区改造 。
棚改出了鹤岗转型发展的新天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的新空空间 。鹤岗棚改空土地,旧布换新,留白留白,增加绿地,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 。从煤矿棚户区到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和城市棚户区改造,楼房拔地而起 , 宽阔的马路贯穿街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的休闲胜地...“干净美丽”的鹤岗正在刷新人们对煤城的印象 。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蓝水曾经是鹤岗人的奢望 。
当地有句话:鹤岗进退两难,“气难”“水难” 。“气难”在于,过去鹤岗棚户区有上万个小烟囱、小锅炉,直排烟尘,很少见到蓝天 。“水难”在于生活污水、工厂废水直排河道,导致流经城区的“两河十四沟”黑臭水体横流 。棚户区建在河边,楼房占河,垃圾堵塞河道,河道泄洪能力严重降低,棚户区雨季经常被淹 。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鹤岗人也期待着早日重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国家有要求,人民有期待 。鹤岗只有通过创建生态城市树立新形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然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治理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历史欠账多,资金缺口大 。鹤岗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为此 , 鹤岗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 。2018年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风景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项目,共获得资金9.41亿元;此外,鹤岗市自筹资金7.17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