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详解)
这是《中国历史280》和《明史2005》的系列精读 。欢迎观看 。
皇帝的使者,带着上天的承诺,宣布观音出国了 。
鲸鱼咆哮,波涛汹涌,远离无边无际的海域 。
这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写的《吉星诗》的前四句 。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宣友谊,广交良友;还展现了郑和船队乘风破浪、漂洋过海、出使周边国家的壮丽景象 。
15世纪初,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 , 率领一支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航行在蓝色的海洋上 。他不畏“鸿涛接天,浪如高山”,克服艰难险阻,连续七次下西洋 。他的游历遍及印度洋、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沟通了中西方的航道 , 为中国人民和南洋友好邻邦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这在明初被称为“盛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壮举 。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姓马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父亲和祖先都到麦加朝觐 。郑和的父亲在家给孩子们讲述了他去麦加朝圣的故事 。少年的郑和好奇地听着各种新奇的奇闻轶事,还有父辈、祖辈的勇敢冒险 。他年轻的心灵早就向往着神秘的海洋和奇异的风景,梦想着有一天,他能继承祖先勇敢的冒险精神,在蓝色的海洋上航行,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派穆莹等人赴滇平定西南 。那一年战乱,郑和的父亲不幸去世 。12岁时,他被明军俘虏到军营,后来被送到朱元璋的第四子朱迪去当侍者 。在“靖南之战”中,朱迪奋起夺取了文健的皇位 。此时郑和的侍从参战,出入战局,立下汗马功劳,深得燕王朱迪的宠爱 。
朱迪做了皇帝后,郑和被提升为掌管内政的太监 。明朝皇帝朱迪很赏识他 , 重用他 , 这给了郑和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靖南之战中 , 他接受了军事训练 , 提高了组织和指挥战斗的能力,这些都为他今后下西洋和指挥庞大舰队的蓬勃表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文健第四年(1402年),朱迪即位 。他是明朝继朱元璋之后第二位成功的皇帝 。因为他用武力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皇位,这是违背封建正统的 。特别是前朝的一些元老在政治上公开反对 , 也有人消极抵制,拒绝合作 。
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改变不利的政治局面,成祖皇帝向周边国家派遣使节,寻求恢复和发展友好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并利用这种方法提升国家威望,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 。
同时,据说当朱迪进攻南京时,他的皇帝不知道他在哪里 。传说他逃到了海外 。永乐皇帝当然也把希望寄托在使臣身上,利用他的使命为他寻找文健皇帝的下落 , 防备那些逃到沿海岛屿和海外的臣民,联合起来抵抗 。
为此他做了各种准备,如在翰林院开设“八馆”,培养和造就通晓外国语言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下令在福建沿海建造海船;还要注意选拔忠于职守、才华出众、能执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明成祖大规模的外事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初,经过洪武时期采取的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人口增加 ,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棉花、油料等重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增加 。
手工业也比以前发达了 。例如,采矿和冶金中的炼铁和冶炼炉高12英尺 , 每炉可容纳2000多公斤矿石 。在江南,纺纱织布已经成为农民普遍的副业,有的甚至发展成大规模的手工作坊 。特别是造船业,在宋元的基础上 , 在规模和制造技术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当时的海船又大又结实,如为郑和下西洋建造的海船,最长44尺,宽18尺,可载五六百至一千人 。
社会经济繁荣使政府“财大气粗”,有能力承担大型外事活动的巨额支出 。发展生产不仅使开展对外贸易成为可能,而且也是人民的迫切需要,因为中国有可供出口的物资,如绸缎、瓷器、铁器、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等 。同时,还需要进口人民生活和发展手工业所需的材料,如香料、染料、胡椒等 。而那些王公贵族、地主士绅,更希望通过对外贸易来换取一些消费品,以满足他们对奢侈生活的渴望 。
永乐三年(1405年),朱迪最终选择郑和作为出使西方国家的使节 。他认为郑和勇敢、聪明、有胆识,能够不负使命 。而且郑和的祖先信仰伊斯兰教,郑和本人既信仰伊斯兰教又信仰佛教,有利于与西方各地的穆斯林和佛教徒交流 。郑和也是朝廷的官员和太监,还可以担任朝廷从海外购买稀世珍宝的使命 。
推荐阅读
- 办公室适合养什么小盆栽 办公室适合放什么养的盆栽
- 什么是镭射净肤呢
- 婆媳关系处理 关键在老公怎么做
- 如何自制营养爽滑鸡蛋汤 如何制作营养爽滑鸡蛋汤
- 电表怎么看用了多少度
- 戈姓氏怎么读 戈姓氏的正确读音
- 面粉为什么要发酵
- 猪肚炒青椒的做法
- 2022中秋赏月寓意着什么_中秋节传统活动步骤 2022中秋赏月寓意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