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公式 gdp是什么

GDP分析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迄今为止衡量国民经济状况最方便的综合指标 。但GDP指标最大的缺陷是不能考虑精神财富 。如果把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层面,GDP只是物质世界的经济指标 。
目前对GDP有一些误解 。比如很多人把GDP等同于一个国家的财富总量 。总财富其实是股票的概念,是历年的累计数;而GDP是增量和流量的概念,指的是一年内的新增数 。
总财富和GDP的关系有点像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关系: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公司成立以来累计的可支配财富“总资产”和累计的股东权益“净资产”,而利润表只反映一年的经营成果 。
所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国家更富裕,就像一个企业今年的产值大于其他企业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企业的规模更大 。
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从不同角度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结果 。下面介绍和分析三种方法 。
收入GDP:投资学视角下的另类解读
用收入法核算GDP,即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获得的各种收入加起来计算,具体来说就是把劳动者收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收到的地租、资本所有者收到的利息和利润加起来计算,计算公式为: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或者简化为:
GDP =工人报酬、净产品税、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
可以看出,GDP总共流向三个渠道,即劳动者、政府和资本 。劳动者对应劳动者报酬;政府对应的是净产品税;资本对应的是固定资产的折旧经营盈余,其中折旧是对初期投资的补偿,即对设备、厂房等生产性资本的补偿 。
通过分析收益法GDP,可以引申出以下观点 。
第一,企业是以股东为核心的“投入产出组织” 。它是企业创造社会财富的单位 。在这种组织中,股东投资于生产工具,如设备、厂房等 。,向员工购买劳动并支付报酬,向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并支付报酬,在企业管理者“企业家才能”的整合下输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收益 。
收益扣除上述费用后的利润就是创造的净财富,也是归属于股东的投资回报 。
第二,并不是所有的GDP都是增量财富 。公式中,只有“经营盈余”是财富的净增加,“职工薪酬净额、产品税、固定资产折旧”是获得“经营盈余”的成本 。这就像一个杂货店 。进货的钱,店员的工资和税从卖货的钱中扣除后,剩下的就是杂货店老板的利润和个人新增的财富 。
第三,目前中美财富总量的差距还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美国全行业利润率高,一般在8%-12%之间;中国全行业利润率只有美国的一半,约4%~6% 。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5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8.3万亿美元左右 。美国约为15.7万亿美元 。粗略估算,2012年,美国基于收入的GDP的“经营盈余”约为1.3万亿至1.9万亿美元,中国GDP对应的“经营盈余”约为0.3万亿至0.5万亿美元 。由于“经营盈余”是财富的净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财富总量的差距继续拉大 。举个例子,如果把中美两国的GDP各缩小1亿倍,浓缩成年收入8.3万元的中国家庭样本和年收入15.7万元的美国家庭样本,虽然中国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远快于美国“2012年中国GDP增速约7.8%, 其中远高于美国2.2%左右”,扣除家庭日常消费和开支,美国家庭大概还剩1.3万到1.9万元 。显然,在这个样本中,美国家庭在2012年变得比中国家庭更富有 。
准确的说,如果把这个比作一场赛跑,中国运动员目前的速度还没有美国运动员快,所以赛道上的差距还在拉大 。但是目前速度的导数,也就是加速度,对于中国玩家来说要比美国玩家大很多 。
借助物理学术语,描述了总财富是总距离,GDP值是速度,GDP增长率是加速度A = δ V/δ 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 m,即物体的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里的“外力”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教育深化、制度创新 。如果驱动力强,加速度值大,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就可以超越对手跑更远的距离 。
资本存量是反映财富存量的重要指标 。据统计,2010年末,中国总资本存量约为93.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5万亿美元);美国的资本存量约为44.7万亿美元,是中国的三倍 。人均来看,中国人均资本存量不到美国的10%,只有韩国的25%左右 。2012年,美国的私人财富约为70万亿美元,而中国约为20万亿至25万亿美元 。就私人财富而言,中国和美国的差距约为三倍 。
所以,只有中国的“经营顺差”大于美国,中美之间的差距才会真正缩小 。有两条路:一是扩大收入基数,即继续保持GDP绝对值的高速增长,靠“量”来带动“利”的增长,但这是最下策;二是提高GDP的质量和效率,即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率和盈利能力,这才是上策 。
在生产效率方面,数据显示,美国一个行业的工人劳动收入可以养活4.8个人,劳动赡养率为1:4.8;德国、英国、法国的平均劳动支持率为1:6.8;日本和韩国的劳动支持率约为1: 3.8 。而我国大部分产业工人的劳动支持率不到1: 1.5 。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欧美日韩家庭只要一个人上班就能养活全家,绰绰有余;中国大部分家庭靠双职工辛苦工作勉强养活自己 。如果他们有了孩子,负担就变得很重,有些人甚至抱怨养不起孩子,以此来尽可能减少生育数量,甚至不生育——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接班人,那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 。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标有“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售价10美元,中国企业只能从中获得1美元;中国制造的手机出口量约为9亿部,占全球出口量的近80%,但中国企业的利润仅为全行业利润的1%,等等 。
可见,中国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是提高生产效率,中国企业应该在产品附加值上多下功夫 。当然,这需要外部环境创造条件 。生产GDP:投资学视角下的另一种解释
生产法核算GDP,又称增加值法,是指根据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 。用这种方法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扣除中间产品的产值,只计算增加的产值 。
简单说明: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为100元,加工成成品后销售收入为200元,其中增加的100元产值是企业对GDP“增量产值”的贡献 。从成本加成的角度来看,100元的增加值包括人工成本“工资”、社会管理成本“税收”和资本成本“折旧”,扣除后的盈余就是利润 。因此,只有盈利部分才能成为社会扩张和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折旧虽然没有资金流出,但本质上是对资金投入的补偿 。它在现金流量表中以现金流入的形式留在企业中,可以转化为营运资本或再投资 。但是,折旧基金毕竟是原始的存量基金 。如果没有盈利,只能转空不增量 。
另外,生产法GDP核算中的人工成本要折算成居民工资性收入,也属于消费性支出范畴 。虽然居民收入中未使用的部分可以以储蓄、保险、证券等形式存在 。,可以借助金融业转化为投资基金 。但即使投资有回报,本金也会增加,最终会在未来转化为消费资金,因为没有人积累财富是为了临终时带到另一个世界 。利润对应的是资本的回报,所以投资创造社会财富”或“有效投资”,但也是多余的,就像劳动创造财富,当然指的是有效劳动”,资本为社会化再生产提供动力 。
事实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不是消费的结果,而是投资和生产的结果 。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的收入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会上升,购买力会增强,消费的增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 。
没有哪个家庭是靠拼命花钱致富的,也没有哪个国家是靠过度消费变强的 。相反,那些节俭的家庭和国家最终会变得更加富裕和强大 。从历史上看,全球经济危机往往是过度消费的结果,而不是过度投资的结果 。美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是因为美国的财富生产得多 。很多人颠倒了这种因果关系 。
扩大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动物习惯一次吃掉食物,绝不会从嘴里省下一部分来播种或繁殖,以此来“繁衍后代” 。只有人类有了节约的思想,把剩余用于繁衍,从而形成了种植和养殖的起源,才有了人类文明 。
对了,“碗”的概念 。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碗”本质上是一种容量的载体,代表存量 。“碗”的意思是“集中”和“平衡”:比如银行就是一个储存社会资金的巨大“碗”;粮仓也是储存口粮以备不时之需的大“碗”;电脑硬盘是储存大量信息的电子“碗” 。
节俭的个人和企业总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支出,将剩余资金存入银行,或投资,或获得存款利息,或分享红利或股价差价 。这些资金不是浪费和闲置,而是进入了社会再生产循环 。
所以,做股票不是赌博,不是投机,不是无所事事 。股市的根本逻辑是双赢,而不是谁输谁赢的零和游戏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投资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股票投资应该得到鼓励 。
当然,人们买股票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支持国家建设或为“社会化再生产”做贡献 。但是,追求个人利益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生活中例子比比皆是:为了拿高薪去读书,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劳动输出会更大;为了赚钱创业,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和服务;为了提高企业业绩,提高服务水平,从而让大家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
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我们只有满足别人的需求,让别人舒服,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每个人的逐利行为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即个人自利行为能够促进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
所以,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赚钱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除去权钱交易和垄断,利润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 。支出GDP:投资科学的另一种解释
支出法核算GDP是将一年内购买的最终产品支出相加,计算出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反映了当前国内生产总值的用途和构成 。从支出法来看,GDP包括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公式为:
GDP =最终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
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服务的最终用途主要分布在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四个方面 。
居民消费包括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以及医疗、娱乐、教育等支出 。自建房支出暂不计入消费“投资统计” 。
企业投资包括两类:工厂、机器设备、商业和住宅物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存货虽然可以转化为未来消费品,但尚未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暂计入投资项目进行核算 。投资可能显示为正值或负值,因为年末的存货价值可能大于或小于年初的存货价值 。
政府采购主要包括国防支出、政府行政支出、公共工程、公共教育支出和科学研究支出 。
净出口可以理解为外国人在国外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而中国获得外汇美元作为补偿,从而构成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
从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可以看出,GDP无非是外需和内需 。包括国内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购买,外需就是出口 。虽然需求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但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需求的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体的居民消费增速必然大于经济增速 。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经历了“高-低-高”三个发展阶段 。2011年居民消费率为35.5%,中国最终消费率为48.2%,均高于2010年 。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开始出现上升趋势 。
2012年数据显示,最终消费率约为49%;与此同时,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最终消费的贡献率比资本形成高1.4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三大推进之一,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 。
从中国最终消费率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消费经济”的春天已经悄然到来 。
美国近50年的经济发展史主要是消费品企业的发展史 。目前,苹果、谷歌、沃尔玛、可口可乐等消费品公司已经成为美股市场市值权重最大的集团,其中跨国快消品公司发展更快 。未来5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定会复制和延续这个趋势 。
【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公式 gdp是什么】通过以上对GDP三种核算方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国经济的透彻了解是发现和发掘投资机会的基本要求 。解读GDP,要知道为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