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学物流管理专业好不好 物流管理工资一般多少

进入新世纪,物流承担了电子商务、WTO和振兴一带一路的战略使命 。所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简章上都写着:我国物流人才紧缺 。然而,在今天,高职院校却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 。毕竟只有10多年的历史,需要从急于报考重新审视 。
新的物流业态随着行业的演进而演进,分散了很多子行业,如快递、快递、同城配送、即时配送、甩挂、公路港、联盟等 。有高铁行李,驼背运输,中欧班列等 。数字物流包括无人仓、无人机、菜鸟驿站、网络货运等 。
物流行业正在发生变化,很多曾经涌向大学生的大物流企业已经成为过去,被困在竞争的漩涡中 。新兴的独角兽有:满钢、G7、中楚云芝、迪法恩斯、菜鸟、JD.COM、美团...
物流专业突然成了十字路口的专业 。它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而是对于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来说太浅或者空广泛 。缺乏对新业态的课程支持,是物流专业设置本身的问题 。还是学习课程滞后,行业出轨?是否不需要设置基本的仓库操作环节,不需要和其他专业一起工作,一系列的专业课根本没用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物流管理专业怎么了?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学生们见证了无数个第一 。疫情之下,一切都慢了下来 。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
陆逊物流管理专业于1993年获得教育部批准 。1994年,北京商学院和北京物资学院开始招生 。1998年,随着WTO和电子商务快递业的繁荣,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一夜之间走红 。
原因在于,随着WOT的加入,电子商务行业的井喷式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流通变得至关重要,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作用 。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
目前,全国共有787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约10万人 。院校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前三名分别是江苏、广东、山东,与当地流通行业成正比,体现了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合规性特征 。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对物流人才的强烈需求 。
(物流学院分布)
2006-2008年,物流管理专业被允许在高峰期开设 。由于高校尤其是新升格的高校转化能力不足,跟不上创新专业的发展,专业选择面减少,工科的师资、设施、实训、课程等无法及时匹配,于是争相开设对师资、设施要求较低的物流管理专业 。
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毫无准备,尤其是一些财经类院校无法涉足工科,而物流又是社会热点,所以开设综合物流专业成为首选,导致专业太多 。
相比之下,到2020年底,国外只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18所大学开设物流课程;美国只有50多个,不到中国的零头 。根据欧洲物流协会公布的欧洲物流教育调查结果,共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开设物流专业,33所大学开设物流课程 。在我国,仅江苏省就有62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专业 。
就业困境1.行业留存率
为了证明就业与专业教学的契合度,我们拉长时间,采取调查样本,选择职业跨度为10年来推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成果的应用效果 。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09级物流管理专业,一个班37人,男生14人,女生23人 。就业情况如下:10年后只有3人留在物流行业,行业留存率8% 。
根据物流专业就业类别和毕业生专业契合度分析,前三年专业对口度高于80% 。但是,一旦时间跨度拉长,存活率急剧下降 。
2.学历≠能力
很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后可以胜任主管的职位 。但现实中,物流行业需要从基层做起,日常工作点、交接、填表等一线操作枯燥乏味 。
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迷失方向 。物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大 。很多毕业生进入物流行业初期,需要做一些体力活,比如货物搬运 。导致毕业生心理反差大,体力上不能胜任重体力劳动,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工作,容易导致跳槽、转行,从而选择相对轻松的工作 。而基层工作,工作内容单一繁忙,薪酬处于一般水平,在综合因素影响下容易产生倦怠 。只有17%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
3.薪资分析
毕业生的薪酬是企业留人的重要因素 。正规物流员工一般月薪在3000 ~ 4500元左右,基层员工在3500元左右,低于互联网、会计专业 。并且存在巨大的地区和行业差异,高薪集中在基金地产、园区管理、设备运营、物流金融等领域 。但是高薪模块课程的院校从来没有涉足过 。
4.企业反馈
从物流企业的采访和反馈来看,毕业生就业形势堪忧 。
(1)缺乏吃苦精神 。因为大部分毕业生前期需要从事劳动,这与学生的预期反差很大,而企业需要的品质,比如负责任、吃苦耐劳、踏实能干,恰恰是毕业生所缺乏的 。学生往往有抵触情绪和畏难情绪,懈怠的情况时有发生 。
(2)毕业生能力欠缺 。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都有待提高,知行脱节,基本功有待加强,还得重新培养,成熟期长 。
课程困惑1.理论课PK应用场景
【女生学物流管理专业好不好 物流管理工资一般多少】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派工管理、报关、门店等一系列场景领域 。,但这些领域不需要理论知识,是熟练的动手经验 。同等条件下,初中毕业和专科毕业几乎没有区别 。
仓储中的EOQ模型?牛鞭效应理论?路径规划(VRP问题)还是受库存问题启发的系统动力学?浏览各种看起来很棒的模型和理论,但是用聚类分析完全忽略了分析的数据是否恰当,甚至连背后的原理都不清楚 。这不是真正的跨学科教育 。
这些理论看起来很重要,很有效,但是不学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 。所以现在SF和JD.COM的物流规划师大多是计算机和数学专业的毕业生 。
教育部门倡导的活页教材、翻转课堂、O2O教学、海量开放网络课程、双师教学、企业导师一对一解答、在线直播、师徒小班、在线观摩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 。,还没有进教室 。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无限扩大,课堂的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
2.更新延迟
众所周知,近10年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但学科体系却远远落后,应用场景的物流已经成为一门非常全面的叠加复合学科 。例如,物流和金融学科的融合导致了质押监管、代收代付、货运租赁和融资等领域的发展 。
物流与IT的融合导致了货车匹配、G7等领域;与物流工程的结合产生了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和分拣等 。物流与建筑的融合产生了高标准的仓库、配送和公路港口等领域 。.......
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总是千篇一律,比如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概论,从来不提以上细分的运营领域,课程设置滞后,纸上谈兵仍然是物流教学的最大障碍,那么如何教出优秀的学生融入企业呢?
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课程没有特色,高校之间千篇一律,导致学生面对社会就业无所适从;导致待遇和收入无法提高 。
在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没有与行业同步的课程设计,比如新零售生鲜冷链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等、即时配送、车货匹配、驼背运输、快递网络管理等 。,等等 。
3.评估方法
目前物流专业有闭卷考试(运筹学、物流、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一些专业课也有计算机考试 。但是,诸如叉车操作和设备操作还没有被列入必考项目 。
课程报告和陈述不一定都是实地研究 。有的老师会直接拿一篇英语论文,让你研究一下再报;有的只是在课堂上做实验(“啤酒游戏”,供应链经典实验,记好了),回去整理数据写实验报告 。
对于场景性较强的实践学科,理论知识在操作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大部分实践在于交流、汇报和投稿 。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显然不符合物流场景的需求 。
4.素质教育
物流岗位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核心 。基础操作层需要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对学生性格、思维、能力的要求 。其核心是规划探索,培养有担当、有挫败感的心理素质 。你还需要有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这样你才能静下心来,从基础操作层面开始锻炼 。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互动教学 。由于教学观念的陈旧,教师不愿走出灌输式教学的“舒适圈” 。目前,精品课程多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的形式出现,分散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 。由于高校长期封闭的办学模式,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以创业思维和行动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
总结归纳起来,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存在四个问题:
1.专业招生普遍下降 。
多年来,专业侧重于操作层面,缺乏推广,学生失去兴趣,实践体系建设缺乏推广性和实用性,师资队伍专业性较差,缺乏一线培训 。
2.缺乏职业资格框架 。
教学中缺乏素质教育;学生职业缺乏岗位规划,学生缺乏行业导师和职业规划,企业忽视管理和培训体系建设 。
3.产业升级,教学停滞 。
行业发展与教学脱节,缺乏行业动态知识 。课程设置低端,教学形式枯燥单调,缺乏课程升级途径、师资提升实用途径、动态数据化课程、行业案例支撑 。
4.产教融合流于形式 。
企业干预缺乏政策支持,企业缺乏驱动力,高校无法承接企业项目,企业运营需要人员 。因为工作环境差,强度大,大学生很难适应 。
课程改革方向在发展过程中,物流专业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 。在这里,高职院校重点培养本科阶段的物流运营人才、物流环节管理人才和研究生阶段的物流系统开发与供应链整合人才 。
关键在于企业需求和高校培养方式的矛盾 。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集中在场景操作场景:仓储运输流程操作,这些场景中最好的教学是在企业场景中 。初中毕业和大学毕业没什么区别,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甚至不如学历不高的后勤老兵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专业建设没有与时俱进 。如果我们的课本还是老样子,教的知识还是老样子,出了校门还是离企业的需求很远 。毕竟大学四年,我不想和仓库里的装卸工、司机在一个起点上 。
1.操作转向工具
目前,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应用程度不断提高,TMS/WMS得到了广泛推广 。数字物流基于移动技术、大数据和传感器、云服务架构,将在市场营销和销售、业务跟踪、仓储和物流处理、会计和支付、企业服务链的支撑和连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菜鸟和JD.COM正在普及无人仓,无人机送货已经在顺丰和邮政试点 。随着智能物流的发展,更多的基础作业正在被AGV和视觉导航系统所取代 。未来企业需要的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知识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从传统的操作型向智能工具型转变 。
物流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 。普洛斯的招聘岗位一直专注于物流数据和财务 。中储智能运输有限公司在公路货运税统筹,JD.COM无人机在仓储设备 。
那么,在PGSD能力分析表方面,由于北交职业学院一直在重新构建新学年的课程体系,为了区分操作性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要大幅度减少操作性课程,与低学历者拉开距离,在整个学科范围内调整为工具导向的课程体系 。增加了大量的工具课程,让新时代的学生尽可能更好的掌握工具 。
首先,Z世代是在移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对IT运营非常熟练 。而且物流企业数字化升级基本完成,数字化系统构建的运营体系初具规模 。前两天,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体制内》的文章在网上走红,已经说明数字化在物流领域作为核心的不可替代性 。
那么应对变化的课程应该成为智能机器人客服、智能仓储规划、供应链建模、物流大数据分析等基础工具课程 。,但这也给教学和教师带来了挑战 。
为什么要从操作类转到工具类?这里有一个例子:
场景:北京邮电大学菜鸟驿站,疫情后的第一个开学季,一天处理3500个包裹,收集了通达系和顺丰的所有派件单 。这是菜鸟在北京的第15个校园站 。没有在学校门口摆摊的快递小哥 。取而代之的是无人车、快递柜、高空摄像头等 。这背后是电子人脸表,数据分析,人脸识别...
2.单一课程转向复合课程 。
随着商业转型的加速,物流变得越来越美好:供应链的LLamasoft,网络货运的智能运输,车货匹配的满帮、G7、刘一、魏徵、司敏达,新零售门店的盒马、JD.COM、丁咚,天天鲜,生态的JD.COM、菜鸟,智能装备的旷视、蜂巢、无人机,投资基金的普洛斯、红杉、钟鼎 。
数字物流技术涵盖零售数字采集、零售数字分析和应用 。物流效率技术主要包括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消费者支付效率的技术,如电子标签、物流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自助结账机等 。零售体验技术主要包括优化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技术,如AR、VR、导购机器人、互动屏等 。
物流的应用在于场景效率的提升 。在整个商业发展过程中,物流不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那么整个专业课中不同专业的叠加和融合就成为关键 。
5G技术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直播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 。那么,业务运营场景是否可以搬到教学课堂上,业务导师展示场景的教学无疑可以吸引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
在今天的物流行业中,你遇到的哪件事不是一个全面的挑战?别说是新产品了,前置仓、线上货代、即时配送、智能仓储……支付宝的诞生就是物流流通中商品交易和支付结算一体化的产物 。
哪个挑战和以前一样?哪一项挑战只需要单一类别的知识就可以应对?
再给你看一个后勤问题,北交大的班 。案例问题是物流大数据的应用,还是交通政策?还是阐述信息化?供应链建模?不,他们的任务是:如果你成立中储智云,它怎么可能在三年内实现180亿的营收?
听着,这是真正的商业挑战 。涉及哪些知识?
你需要学习很多中储的背景知识,对道路运输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熟悉道路运输的成本构成 。还需要了解GPS、支付结算、电子签约、税务筹划、车货匹配、售后...
物流不是按领域划分的,而是围绕业务单元组织的 。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并能在某个具体的业务单元中出类拔萃的人 。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突出的经历,还要有较高的相关技能 。比如,随着IT技术全面融入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未来将会对复合型人才趋之若鹜 。
3.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 。
1931年,梅贻琦在担任清华校长的讲话中提出“所谓学者,不但是建筑,也是大师” 。很明显评价一所大学的不是硬件建筑设备,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
物流教育今天陷入困境,教师体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物流管理的老师大多是其他学科的 。
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比较完善的北京交通大学,在官网公布了30名教师 。其中有13位老师公开了自己的学历背景,其中只有3位(23.07%)有物流相关背景(物流管理工程、物资管理或供应链管理) 。6人(46.15%)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习背景;其中4人有数学的学科背景;还有其他经济学,运输,机械制造,机车车辆等背景 。
郑州工商学院,这个学校也没有单一的物流管理教学团队 。商学院管理系共有11名教师,大部分教师具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或市场营销等专业背景,部分教师具有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逻辑学等学科背景 。老师们整天忙着给“双一流”、“双高”、“1 X”赋能 。他们怎么会有精力去中厨之云了解线上货运,去盒马梳理新零售,帮忙分析大数据,去光明体验生鲜冷链...没有这个第一手的企业案例,就不能怪老师怎么谈新课程迭代 。毕竟“评价”和“迎检”大于教学本身 。
4.因材施教的可行性 。
“圣贤之教,因材施教,从小到大,从大到大,不弃人 。
朱的理想在移动互联网下能否实现,可以通过对学生特点的筛选,为不同性格禀赋的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 。有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因材施教变得触手可及 。教学中的“一千个学生”现象,应该变成一千个学生(Tik Tok和淘宝都意识到了) 。
这对物流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流行业有很多分支,即时配送、新零售、铁路公路联运、网络货运……优秀的老师一定是和行业的纽带 。
能力画像:通过学生的学习轨迹,有一个清晰的学生能力画像,学生能力画像清晰呈现 。然后找到相应的链接 。从生产知识来看,教师远远落后于一些专业机构 。比如研究三方契约物流的Rogo,已经开了15年了 。交通运输协会在公路运营中不断改进 。跟专业团队比,再好的老师也跟不上啊!
那么教师的定位就要发生质的变化:从讲授转向链接、筛选、精准链接物流行业知识,从而传递给学生 。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老师要与行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寻找能够成为行业导师、有情怀、有能力细分领域的行业专家,成为引导学生走进物流世界的大师 。
通过技术纽带把学生和他们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分领域,自己选择导师,给他们选择的权利 。学生可以针对常见知识点提问,企业导师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回答问题 。一线场景随时在变,老师的职责也要变 。从知识的独立生产者,通过it技术的分类提炼,成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渠道 。
附言引用中国物联“十二五”物流行业报告,未来5年,物流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130万人,85%的一线操作技能岗位需要110万人,而每年仅职业院校毕业生就有40万人就业 。即使其中一个人在物流行业就业,也还有70万的缺口 。
这些数据的计算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从实际物流的角度来看价值不高 。我们关注的是,是物流行业本身的长期专业培养,是中高级物流人才,还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人才?国家物流教育快速发展十几年,为什么物流人才短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不需要教性产业,而是要捋起袖子去做 。那些优秀的企业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课程滞后,行业脱轨了吗?在很多同学眼里,物流就是快递、分拣、排班等等 。所以很多人在学校只是拿着文凭混日子,并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识 。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定位问题,那么高职物流专业的招生将会锐减!物流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数字化工具、设备运维、规划运营 。只有这样,物流专业才能找到第二条曲线!
作者|梁梁
来源|物流沙龙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