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洪水退去,疫情当前:郑州封控区下的微观生活( 二 )


病例82、83,六十多岁的两夫妻,隔离前,每天往返于家和肿瘤医院之间,儿媳出现在后续的流调报告里,被集中隔离 。
病例90,43岁的妈妈,陪儿子去六院住院,自己和女儿先后确诊 。
还有陪儿子住院的母亲,陪外孙女就医的外婆,值班三个月的护士,从四川来郑州建地铁的工人、一天打两份工的中年男人……
“封控解除后,我们去吃火锅好不好?”梦梦看着最新的流调报告,给朋友敲下这句话 。
从信息真空到信息爆炸,原来我们没有互联网自由一切都好像是从那场特大暴雨开始的 。
小羽暴雨后的第二天在家里看到郑州的相关新闻,“有几秒钟头是蒙的,我在沙口路出的地铁,比那辆车早半个小时 。”
20号当天她打着伞从家出发去公司,中午跟同事调侃下雨天最适合躺在床上刷剧 。公司比较人性化,午休过后发通知说可以提前下班回家办公 。三点半出公司,八点钟到家,她被困在地铁站两个多小时后,救援志愿者用皮划艇载她穿过隧道,送到小区门口 。
投稿|洪水退去,疫情当前:郑州封控区下的微观生活
文章图片

暴雨当天的路面实况/受访者供图
随后的两天,她住的小区停水停电,“第一天晚上,看到朋友圈很多救援信息,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场天灾 。”第二天信号明显不好,几乎一格信号都没有,妈妈联系不上她,发的语音里带着哭腔 。“好像在一个信息真空的世界里,从来没想过会有一天,在一个大城市,不光是没有网络,甚至打不通电话 。”
举着手机在空地里找信号,成为那两天很多郑州人的真实经历 。微信偶尔能收到的消息都是亲戚朋友发过来的问候 。工作群里,领导每半天发一次确认是否安全的消息,但当时的小羽一条也没看到 。她拜托外地的朋友每三个小时给她打一次电话,因为没有外界消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门 。
23号她准备回洛阳,暂时躲避下郑州目前的生活窘境 。步行两个小时,路上是深深浅浅的水沟和污泥;共享单车堆在一块,但没几个人能扫码成功;穿过隧道后会有拖着行李箱的人问“姑娘,前面路通不通?”;打三个电话可能会有一个能接通,靠着断断续续的信号,她坐上了回家的车 。直到出了市区,她的手机似乎才恢复了正常信号,此时电量显示,还剩5%的电 。
后来的一个多星期里,这段经历被她反复提及,“可能有点轻微的创伤应激,那个经历太深刻了 。”7月30号下班后,她约了姐姐一块去逛商场,“给自己买了一束玫瑰花,这种时候需要一些仪式感 。”
两天后,玫瑰花最边缘的花瓣开始枯萎,她所在的地方开始进行第一轮核酸检测 。铺天盖地的信息向她和所有郑州人涌来 。最多的一天,郑州八个小时内发布了5条通告,每一条几乎都即时反映在日常生活上 。
投稿|洪水退去,疫情当前:郑州封控区下的微观生活
文章图片

核酸检测/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微信、微博、抖音、头条……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都开始流传关于郑州的消息、真假难辨但让人恐慌,配着同一首紧张BGM和不同画面的短视频、号称内部流出的聊天截图、没有公章但声明振振有词的文件……
在经历差不多一个多星期的信息轰炸后,小羽还是没能和这个信息社会达成和解 。“我甚至开始怀念没有互联网的那几天,最起码不用耗心耗力排除无用信息 。”
但这可能也是一时的情绪 。想了想,她又补充道,“还是感谢有互联网的相对自由吧,公司提倡在家办公,照常发工资,比起那些开不了工、甚至集体失业的人,这种状态可能是最好的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