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洪水退去,疫情当前:郑州封控区下的微观生活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百略网,作者 | 李哩哩,编辑 | 薄禾郑州又在下雨了,天色不明不暗,不是核酸检测的日子,封控区的路上可以看到零星几个人 。雨小的时候,可以听到知了叫声,算是一路走来存在感最强的声音了 。
8月中旬,距离那场大雨已经过去二十多天,距离第一例确诊过去了两周,这里的人们从暴雨时的惶恐不安,到救援时的众志成城,再到封控开始的隔离生活,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有慌乱、有遗憾、有努力前行、有咬牙坚持,都是在封控区里的最真实的生活碎片 。
我在封控区的14天,看完了138份流调每一份流调都是一个郑州普通人的社会横断面,特别是当围绕一家医院展开时,没有人的行动轨迹有轻快的步调 。
郑州从7月31日到8月16日发布了138份流调,总字数超过一万八千字,流调档案里最小的7岁,第一个确诊病例的女儿 。最大的76岁,六院一名病人的陪护家属 。这些发布的流调统计几乎每篇都是10万+,但背后牵动的人数何止10万+ 。郑州常住人口数1260.1万人,中原地区的第一人口大城,封控最早的二七区,常驻人口超百万 。
住在二七区旁边的梦梦,在第三次调整封控范围后发现所住小区调整为封控区 。“第一例确诊病例出来后就有预感,流调里的活动范围就在小区不远 。”过完周末她去上班,翻看了发出的十几份流调,路名越来越熟悉,“流调里有一位坐公交车回医院的叔叔,我上下班也是坐那路公交车,下站的地方都一样 。”
3号下午三点,她收拾了下班的东西,找主管请了假,“最低两周吧 。”朋友劝她找个酒店住下,事态不严重的时候可以回老家 。她拒绝了,“觉得自己还是有责任不给社会添麻烦 。”她居住的地方不在中高风险区,但离疫情中心六院只有两公里 。
在准备好生活必需品之后,梦梦之后的日子开始关注不定期发出的流调报告 。“先开始最关注的是离自己最近的范围,慢慢的,开始看他们的活动轨迹 。”她坦言那时的心情相当低落,刚刚经历一场天灾,大家都在慢慢修复创伤,觉得一切很快就会好转,但突然又被按下暂停键 。
当一个人一段时间的行程被归纳总结,几百字差不多就能概括 。“有一份流调,27岁,20号暴雨当天中午吃了一顿外卖,晚上回不了家住了旅馆,第二天接着上班,修鞋子、理发、带孩子看病,天灾又怎样,生活一刻不停的在继续 。没什么好抱怨的 。”
梦梦大学论文研究的是城市纪录片,看完这些流调后,“可能再也没有比这些报告更为真实的记录 。”她至今记得论文里写的一句话:当世当时的立此存照 。

文章图片
【投稿|洪水退去,疫情当前:郑州封控区下的微观生活】空荡的路口/受访者供图
半夜三点把妻子送上急救车的中年男人,封丘、商丘、鹿邑、息县……外地来郑就医的病人和陪护家属、频繁出现的沙县小吃、大盘鸡、兰州拉面、菜市场、药房、早餐店、公交车,光是这些名词就是一部“郑州当代生活图鉴” 。
病例86,和丈夫在市中心的医院开着一家超市,家在直线距离12公里以外的新郑市,儿女早上六点半去驾校练车,18岁的儿子下午去路口摆摊,20岁的女儿从驾校回来去超市帮忙,一家四口先后被确诊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