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救护车平均18分钟到达现场,“急救不急”症结在哪里?( 二 )
全民亟待补课:让每个人成为院前急救的力量
广义的院前急救,不仅包括了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救治 。患者的自救、亲属和路人对心肺复苏、使用AED等急救手段的掌握,也是急救中的重要一环 。
“我国的院前心跳骤停急救成功率仅有1%,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有太多生命在不该死亡的时候逝去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教授曾表示,急救,就是要挽救那些不该“过早逝去”的生命 。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何忠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全国推广“白金十分钟”急救科普活动 。“急救白金十分钟”是指意外伤病发生后、专业人员不能到达时,时效最重要、救治最薄弱的早期10分钟伤病救治的时效性原则和理论,是启动120或救援系统并与之衔接的一个急救阶段 。
然而,我国公众对于院前急救的知晓率依然很低 。贾大成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病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而导致患者死亡 。各单位是否配备相关急救设备,社区是否配有相关急救人员,个人是否掌握基础急救知识都将直接影响病患者的生存率以及我国的医疗救援水平 。
目前,北京市重要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置比例为5台/10万人,低于深圳、海口、上海等地 。市民社会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仅2%,与发达国家城市差距较大 。
就目前市民社会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来讲,全民补课已刻不容缓 。提升全民自救、互救意识迫在眉睫 。
贾大成表示,为更好完善我国医疗急救体系,政府仍需加强对急救的关注和政策的出台、落实;为提高市民社会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定期开展急救科普讲座,并建议开展系列急救知识进学校上课堂活动,从学生抓起,提高全民救急意识 。对高危职业领域、执政执法人员等特殊人群,要求其掌握相关必备的急救知识;为解决人员流失问题,既要完善急救一线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又尽可能的提高待遇 。对经历过特殊救援场景或救援活动中救援医生留下心理障碍的医生,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等 。
2020年10月起,北京地铁系统已启动AED配置工作,截止到2020年年底,已有3条地铁线路全部配置AED 。2022年底前,北京市将实现重点公共场所AED设施全覆盖,一线工作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到80% 。
【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救护车平均18分钟到达现场,“急救不急”症结在哪里?】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辣椒|吃辣椒到底是降低血压,还是升高血压,看北京大学的最新研究!
-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自热食品怎么吃?千万别浇热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消费提示
- 疫情|北京等地相继报告炭疽疫情,会不会人传人?中疾控带您一图读懂
- 北京朝阳|突发!北京朝阳中科院大学奥运村院区临时封闭
- 北京儿童医院|出生14天就颅内大出血的宝宝,5年过去了,他还在坚持!
- 北京|最新攻略请收好!疫情防控成常态,北京看病有这些新变化
- 北京|热搜沸了!立案查处!
- 北京|北京出现京外关联本土病例 蔡奇:要求坚决阻断疫情传播链条
- 疫情|北京疫情发布会汇总|一对夫妻确诊,所在小区及周边9小区被封控
- 北京|北京新增1例京外关联本地确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