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救护车平均18分钟到达现场,“急救不急”症结在哪里?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李超然 赵苑旨)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冬季,北京约每4分钟就有一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呼叫救护车,心血管疾病发作后有个抢救“白金十分钟”,一旦错过最佳时机,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都会增高 。
而救护车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8分钟 。来不及赶到的救护车,或许就代表着一条来不及挽救的生命 。
窘境:北京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8分钟
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北京市的急救车平均多长时间能到达身边?
“四十分钟,我记得很清楚 。”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作的赵刚(化名)告诉健康时报采访人员,2019年冬天,某个工作日上午九点左右,他刚走出望京地铁站,就看到前方一名年龄约50岁的女性晕在了地上,他立刻过去拨打了“120”,随后便陪同她等待救护车到来 。
“当时那位阿姨说自己头晕得厉害,完全没法起身,等了很久救护车才来,我甚至都在想,要不干脆打个车算了,但是看她那么难受,我又怕在去医院的路上出事 。”赵刚表示,行人中也没有医学专业人士主动提出要帮忙,他就只能给阿姨的家人打电话后站在那里等救护车到来 。
最终,阿姨的家人和救护车几乎同时到达了地铁站,赵刚简单交代了两句便去了公司 。到公司打卡时刚过十点——他迟到了半个小时 。赵刚简单算了一下,扣去他到公司的步行时间,救护车到达大约用了40分钟 。
“当救护车遇到早高峰,能不能活要看运气 。”赵刚在朋友圈里感慨,他不知道那位老人后来怎么样了,也不清楚为何救护车姗姗来迟,但那漫长的40分钟,让他产生了一丝恐惧 。
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而北京给出的平均数字则是:18分钟 。
这是2020年北京市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不包括接到患者后送往医院的时间 。
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救护车平均18分钟到达现场,“急救不急”症结在哪里?
文章图片


“相较于其他科室医生,职称评审制度不完善始终是压在急救中心员工心里的一座大山 。”贾大成介绍,目前,国内没有专门对于急救医护人员出台的职称评审制度,其职称评审考试需跟医院其他科室一同进行,这使得常年在急救一线的同志略有压力 。急救一线,既注重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环境下的实际水平和动手能力,目前的职称评审恰恰对现场的动手能力考核略有缺乏 。
职业发展路径不完善,从业人员薪资待遇低,职业晋升难度大,成为人才流失的主要的问题 。
对此,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建议,要进一步优化人事管理制度,将现有编制持续向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一线岗位倾斜 。加快推动薪酬制度改革,把岗位收入与服务数量和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挂钩 。尽快实施符合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特点的专业技术等级评价机制,将岗位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 。
“为更好的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就需要群力群策 。既要承认差距,也要及时付出行动 。”贾大成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到,北京急救走不出的“救援18分钟困境”,症结在于交通拥堵、急救中心设置点不够密集、城市交通管理不够科学和民众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四个方面 。
北京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相对紧张,从急救中心到救援地面临比其他城市更为复杂的路况,这就需要更多的增设急救中心设置点,缩小救援范围,减短路程 。
此外,为了把有限的急救资源用在刀刃上,应尽快将非急救服务从120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中剥离出去,严格依法落实院前急救车不得用于其他活动的规定 。加紧制定非急救服务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社会力量参与非急救服务的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