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办公|信息共享、扩散与整合:“救命文档”带来的媒介启示( 二 )


不过 , 相比过去的全网寻人或者寻找稀缺血型的接力 , 这一次社交网络救援目的性更加明确、速度更快 , 扁平化的信息交流让更多的民间力量被看见和被关注 。从这个角度来讲 , 数字工具作为媒介 , 赋予了“协同共享”更深度的实现方式 。
在相关学者关于“群体活动”定义的讨论中 , 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存在不同深度的互动方式 , 而“协同”作为相对较为“深入”的一个等级 , 提供了最高的信息密度 , 也将境界上升为“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协作” 。[1]
按照这个定义来说 , 微信聊天中的救援信息互换算作“交流” , 知乎中对洪灾提出的回答建议算作“贡献” , 官方对救灾的多方指示算作“协调”与“合作” , 而不断更新的在线文档则可以被称为“更加深度的协同” 。
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个体 , 在看似简单的文档编辑背后 , 实际上都发挥着自组织、自生产精神 , 运用数字技术为需要帮助的生命寻找机遇 。
协同办公|信息共享、扩散与整合:“救命文档”带来的媒介启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信息协同:内涵、概念与研究进展》
扩散而非损耗 , 我们参与信息共享的意义“传播是对一系列传递消息的记号所含取向的分享” , 在诸多关于传播学的定义当中 , 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提出了“共享说” , 不同于其他学者提出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损耗” , 他认为信息更多是一种扩散状态 , 把少数人拥有的信息变成大多数人共有 。
从这个意义来说 , 具备实时多人编辑功能的在线文档等一众“共享型媒介” , 契合了施拉姆的观点 , 同时也体现了去中心化的理念 。
这样的媒介 , 不仅在国内 , 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也能找到类似的应用案例 。
2019年 , 在战火不断的南苏丹 , 家庭失散、孩童流离失所现象频发 , 当年7月 , 联合国儿童基金(UNICEF)与慈善组织Save the Children宣布利用数字科技 , 在这个大约1100万人的国家里推进孩子与家庭团圆的速度 。
包含推出一个可共享的线上资料库与应用程序 , 当地居民可以在其中添加录音与照片 , 更加直观、方便地管理孩童失踪案件 。虽然此类应用软件在其他地区已经不算少见 , 但基于南苏丹当地的特殊情况 , 依旧缓解了燃眉之急 。“有了这个APP , 我们能够将此前社工的零散工作带向21世纪的科技时代 。”Save the Children的负责人Hansraj如此评价 。
协同办公|信息共享、扩散与整合:“救命文档”带来的媒介启示
文章图片

慈善组织Save the Children海报 , 其愿景是维护一个所有儿童都能享有生存、保护、发展及参与权利的世界 。图片来源:Save the Children官网
同样是2019年 , 40名美国大学生开发了一个叫做“RiceUp”的安卓手机应用程序 , 类似于Uber的逻辑 , 用来帮助菲律宾的农务工作者 , 为他们架构起一条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渠道 , 同时也在软件中提供商业与财务的信息 。截止2019年底 , 当地已经有超过3000名农民下载并使用该软件 , 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从71美金提升到500美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