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霞--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中医药报(张效霞--中国中医药报)
细辛不过钱”?别再误读这句话的本意!
张效霞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的干燥根 , 前两种习称“辽细辛” , 后一种称为“华细辛” 。又名小辛、少辛、细草等 , 药用历史悠久 , 春秋末年的《范子计然》就说:“细辛出华阴 , 色白者善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 直至今日仍为常用中药之一 。
细辛的入药部位和生理特性
细辛的根状茎横生 , 长有多数细长的须白根 , 捻之有辛香气味 , 所以古人就以其根的形状与气味的特点而命名为细辛 。《本草图经》说:“根细而味极辛 , 故名之曰细辛 。”《本草蒙筌》也说:“其根甚细 , 其味甚辛 , 药中惟采根煎 , 故因名曰细辛也 。”
细辛以根部入药 , 闻之有清香气味 , 嚼之则辛辣而麻舌 。沈括《梦溪笔谈》说:“细辛出华山 , 极细而直 , 深紫色 , 味极辛 , 嚼之习习如生椒 , 其辛更甚于椒 。”所以 , 《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 。
细辛是阴性植物 , 野生的细辛生长在树林下疏松、肥沃的棕壤土上 , 上有高大的乔木 , 中有灌木 , 下有繁茂的草本植物 , 三层植被构成了森林特有的气候类型 。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的细辛 , 自然就形成了喜阴凉的特性 。人工栽培细辛时 , 必须遮阳 , 如光照过强 , 则叶片颜色变黄 , 叶片面积变小 , 生长发育不良 , 严重时叶片易灼伤 , 甚至枯萎死亡 。
细辛能耐寒 , 野生细辛在早春早于其他植物而生长 。当地温上升到5~6℃时 , 根状茎的更新芽开始膨胀开裂;地温上升到8~12℃时 , 是叶片出土的盛期 , 此时若遇到-1~-2℃的霜冻 , 不受影响 。植株开花期的适宜温度为20~22℃ , 温度低于1℃或高于26℃ , 则停止开花 。喜欢湿润、阴凉、弱光的生态环境条件 , 耐寒、怕干旱燥热等习性 , 特别是早于其他植物而在早春即萌苗 , 足以证明细辛的药性一定是温的 。
【张效霞--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中医药报】

张效霞--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中医药报

文章插图
细辛的性味和功效
顾名思义 , 细辛之名 , “细指形言 , 辛指味言”(本草乘雅半偈》) 。细辛“气温 , 味大辛”(《药类法象》) , 辛味能散 , 温性逐寒 , 故细辛能祛风解表 , 凡风寒表证 , 均可赖之以疏散 。与麻黄、附子组成的麻黄附子细辛汤 , 表里兼顾 , 主治阳虚兼外寒之证 。不独阳虚感邪者可用细辛 , 就是阳气不虚而感受风寒者 , 也可以细辛配麻黄、羌活、防风、荆芥等祛风散寒解表 。其中对因感受风寒湿邪而出现头痛、骨节酸痛等症者 , 用细辛尤为对症 。《本草纲目》谓细辛:“辛温能散 , 故诸风寒、风湿头痛……宜用之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说:“凡药香者 , 皆能疏散风邪 。细辛气盛而味烈 , 其疏散之力更大 。且风必挟寒以来 , 而又本热而标寒 。细辛性温 , 又能驱逐寒气 , 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 , 能无微不入 , 无处不到也 。”
细辛之根为白色 , 入肺经 , 辛能泄肺 , 又能散表邪;温能散寒 , 还能温运水饮 , 故细辛能温肺化饮 , 为治疗寒饮伏肺的常用药物 。细辛合干姜、半夏 , 化痰饮 , 散水气 , 止咳嗽;细辛与五味子配合 , 一散一收 , 开合兼施 , 俾外邪可散 , 肺气得敛 。同时 , 细辛本身也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细辛的第一治疗作用就是“主咳逆” 。《长沙药解》说:“善降冲逆 , 专止咳嗽 。”
细辛能温经通阳 , 故能散寒止痛、通阳除痹 。引起疼痛的病机虽有多种 , 但以寒为首 。寒则气滞、血凝、筋脉拘挛 , 均可导致疼痛 。用细辛温经脉 , 通阳气 , 散结滞 , 其痛可缓 。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 , 如头痛、耳痛、牙痛、脘腹疼痛、肢体痹痛等 , 只要配伍得当 , 均能取效 。
辛味能开通 , 故细辛能通窍 。《神农本草经》称其“利九窍” , 《本草正义》谓其“芳香最烈 , 故善开结气 , 宣泄郁滞 , 而能上达巅顶 , 通利耳目 , 旁达百骸 , 无微不至 , 内之宣络脉而流通百节 , 外之行九窍而直透肌肤 。”细辛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相配伍 , 是治疗鼻渊的有效药对 。细辛辛味浓烈 , 辛香走窜 , 善于通窍 , 可用于治疗窍闭神昏、口疮、小便不利等症 。《本草汇言》说:“细辛 , 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 , 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 , 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 , 佐荆芥能散诸经之风 。”
细辛的品种和药用部分
关于细辛的品种 , 古人一直强调“华州细辛”好 , 但长期以来却存在着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 。历代本草文献都以华细辛为正品细辛 , 仅仅是梁代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及部分明清代本草以北细辛和汉城细辛为正品 。此外 , 关于细辛的药用部分、用量问题、毒性 , 至今仍有不同意见 。
历代本草所记载的细辛 , 皆纯用其根 。《名医别录》说:“二月、八月采根 , 阴干 。”《神农本草经集注》说:“用之 , 去其头节 。”《汤液本草》说:“去芦头并叶 。”说明古代所用的细辛 , 是除去根头部的茎与叶(即“头节”) , 但用其根 。20世纪50年代初 , 我国仍然是只用细辛的根 , 只是为了便于鉴别 , 药店在收购细辛时要求药农把全草也一起送来 。经鉴定后 , 除去地上部分只取根部入药 。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 , 为缓解细辛资源不足、供不应求的矛盾 , 其入药部位就由根变为带根全草了 。1963年版的《中国药典》一部 , 药用部位定为带根干燥全草 , 此后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中药专著 , 细辛药用部位均为带根的干燥全草 。但后来发现 , 细辛中含有微量马兜铃酸成分 , 其中茎、叶中马兜铃酸含量高于根部 。因长期或过量服用含马兜铃酸类药物易患肾癌或肾衰竭 。因此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又将细辛确定为以根入药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药有用根 , 或用茎、叶 , 虽是一物 , 性或不同 , 苟未深达其理 , 未可妄用 。”说明古人已认识到 , 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 , 其药性常有差异 。现在的人自恃有现代实验研究结果 , 自作聪明地将细辛的用药部位扩展为带根的全草 , 结果是走了一段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的弯路后 , 又不得不回归到“细辛用根”(《本草衍义》)的老路上去 。
细辛的用量探讨
今人将细辛的最大用量定为不得超过3克 , 但在宋代以前 , 本草著作及方书对细辛用量与其他常用中药一样 , 并无任何限制 , 特别是汤剂更是这样 。
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 , 含细辛的药方共有16个 , 其中细辛用量为六两的有1方 , 即乌梅丸;细辛用量为三两者有8方 , 即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细辛用量为二两者有4方 , 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厚朴麻黄汤、大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细辛用量为一两者有2方 , 即真武汤、赤丸方 。细辛用量为三分者有l方 , 即侯氏黑散 。尽管东汉时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 , 截至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 但不论怎样换算 , 《伤寒杂病论》细辛的用量都大大超过了3克的极限 。
“细辛不过钱”的说法 , 最早见于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细辛若单用末 , 不可过半钱匕 , 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 虽死无伤 。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者 , 闻平凉狱中尝治此 , 故不可不记 。非本有毒 , 但以不识多寡之用 , 因以有此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录陈承之说时 , 将原文的“不可过半钱匕” , 改为“不可过一钱” 。其后 , 《得配本草》说:“其性极辛烈 。气血两虚者 , 但用一二分 , 亦能见效 。多则三四分而止 。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 , 真气散 , 虚气上壅 , 一时闷绝 。”《本草从新》说:“所用止宜几分 。”《本草害利》说:“即入风药 , 亦不可过五分 , 服过一钱 , 使人闷绝 。”甚至有的本草著作干脆写成了“承曰:味厚性烈 , 不可过一钱” 。
其实 , 最早说细辛“不可过半钱匕”的陈承 , 重要的前提是“单用末” , 同时他也承认细辛“本非有毒” 。也就是说 , 单味研末吞服细辛时剂量不可过钱 , 并不是说细辛配伍于复方之中煎煮时剂量不可过钱 。这才是“细辛不过钱”的本义 。由于不理解“细辛不过钱”是指“单用末”吞服而言 , 从而使得“细辛不过钱 , 过钱命相连”成了中医药界的口头禅 , “一钱”成了细辛不可逾越的极量 。
现代研究也证实 , 细辛的主要毒性成分是挥发油——黄樟醚 , 黄樟醚的挥发性远胜于细辛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 , 经煎煮20~30分钟后 , 煎汁中还保存着一定量的有效成份甲基丁香酚 , 而有毒成份黄樟醚即被大量蒸发 , 毒性减低 , 甚至消失 。古人在没有弄清细辛的效毒成份 , 就知道经煎煮后有毒成份就降低 , 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张志聪在《本草逢源》早就指出:“细辛乃《本经》上品药也 , 味辛臭香 , 无毒 。主明目利窍 。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 , 不可过一钱 , 多则气闭不通而死 。近医多以此语忌用 , 嗟嗟 。凡药所以治病者也 , 有是病 , 服是药 , 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 , 俱如此类 , 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 , 伊黄之门 , 终身不能入矣 。”近代医家章次公在《药物学》中说:“细辛不可多服 , 自是正论 , 但谓用至一钱 , 即足以致气闭 , 则又不尽然 。此仅可以论‘末药’ , 而不可以论‘汤药’ 。细辛入汤剂 , 钱许无妨 , 编者之经验如此 , 决非虚语也 。”
总之 , 细辛多用于治疗寒证 , 应与他药相伍 , 不可单用 , 需要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煮 , 并延长煎药时间 , 以减少其不良反应 , 临证时只要牢记“用末不可大剂量 , 大量必须入汤药”的原则 , 细辛的用量不但可以突破3克 , 甚至可以达15克以上 。但“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 , 法皆禁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