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王启隆透过「历史上的今天」,从过去看未来,从现在亦可以改变未来。
今天是 2022 年 7 月 31 日,在 1971 年的今天,人类首次完成了月球车的行驶。这一天,“阿波罗 15”号的宇航员戴维斯·斯科特和詹姆斯·欧文进行了人类首次月球车行驶,他们驾驶着 4 轮月球车,在崎岖不平的月球表面上,越过陨石坑和砾石行驶了数公里。斯科特和欧文成为在月球上漫步的第 7 位和第 8 位人,而且是第一个在月球上驾车行驶的人。回顾计算机历史,7 月 31 日这一天还发生过哪些关键事件呢?
1926 年 7 月 31 日:计算机哲学家 Hilary Putnam 出生 【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上的今天】7 月 31 日(“缸中之脑”的提出者诞生;Wi-Fi 之父出生;USB 3.1 标准发布)】1926 年 7 月 31 日,哲学家、数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出生,他曾提出著名的孪生地球和缸中之脑等思想实验。缸中之脑的思想被许多知名科幻电影借用,比如《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源代码》。普特南的研究兴趣非常广泛,内容涉及逻辑、数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物理学、历史学、伦理学、宗教、社会政治等众多领域,最初是以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为人所知,曾与戴维斯(Martin Davis)和罗宾森(Julia Robinson)共同解决希尔伯特第十问题,引起当时学界的高度重视,晚年则关注伦理学和宗教问题。普特南的思想善变,最显著的变化表现他在对实在论的态度,50-70 年代他还是科学实在论者,70-80 年代变成了内在的实在论者,90 年代之后又倾向常识的实在论或实用主义的实在论。

文章图片
图源:维基百科
1981 年,普特南提出“缸中之脑”思想实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缸中之脑”思想实验。假设一个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大脑被取走放在一缸维持生命的培养液中,并通过电线将其神经元连接到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计算机会模拟这个人的生活并将信号传输给大脑的神经元。基于这个假设,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模拟现实。“缸中之脑”有许多思想原型,如庄周梦蝶、印度教的摩耶、柏拉图的“地穴寓言”、笛卡尔的“恶魔”和“我思故我在”。
正在看这篇专栏的你,要怎么确定自己的大脑还在身体中呢?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1941 年 7 月 31 日:Wi-Fi 之父 Victor Hayes 出生 Wi-Fi 是移动设备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普及的早期,甚至有人声称 Wi-Fi 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而从历史上看,苹果强制将 Wi-Fi 整合到手机上是智能手机市场爆发的原因之一。如今,Wi-Fi 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标准配置,让用户能在家里、办公室和公共场所的任何地方连接互联网。而追溯 Wi-Fi 的历史,便必然绕不开一个人——维克多·海耶斯(Victor Hayes),绰号“Wi-Fi 之父”。
1941 年 7 月 31 日,海耶斯出生在荷属印度的泗水。1950 年,他与家人回到荷兰,并于 1961 年在阿姆斯特丹高等教育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在荷兰空军服役后,他加入了一家打字机公司 Friden Holland,而他在公司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担任设计解决方案的程序员。最终,他在设计第一台商用的集成电路计费和会计机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文章图片
图源:维基百科
1974 年,海耶斯加入了荷兰的 Agere Systems,当时该公司仍是 NCR 的一部分。海耶斯通过这次机会得以撰写了各种 NCR 企业工程标准的数据通信;在 1980 年代,IT 设备制造商 NCR 公司面临着一个问题:它的零售商客户经常要更改室内的装修与布局,当客户改过装修或布局以后,NCR 提供的收银设备就要重新布线,再连到计算机服务器上去。所以在 1988 年,NCR 决定开发无线收银设备,这种设备将工作在不需要授权的射频波段,NCR 公司请技术专家——海耶斯来评估这项技术的前景。
最终,来自 NCR 与 AT&T 的工程师团队在 1991 年的荷兰成功开发了 Wi-Fi 技术,而第一款采用 Wi-Fi 技术的产品被称为“WaveLAN”,速度为 1Mb/s 到 2Mb/s,是一种以无线方式工作的收银系统。顺水推舟之下,海耶斯成为了 IEEE 802.11 标准工作组的第一任主席,IEEE 802.11 工作组在 1997 年完成了无线标准的制定。从此,海耶斯也因为在建立和主持无线局域网 IEEE 802.11 标准工作组中的工作被人们称为“Wi-Fi 之父”。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2013 年 7 月 31 日:USB 3.1 标准发布

文章图片
图源:维基百科
USB 3.1 全称 USB 3.1 Gen 2×1(SuperSpeed+),官方全名 SuperSpeed USB 10 Gbps;USB 3.1 顾名思义,是基于 USB 3.0(USB 3.1 Gen 1×1)改良推出的 USB 连接接口的最新版本。2013 年底,负责制定 USB 3.0 规范的组织 USB 3.0 Promoter Group 公布了下一代 USB 3.1 接口的标准规范。2013 年 7 月 31 日,负责制定 USB 3.0 规范的组织 USB 3.0 Promoter Group 公布下一代 USB 3.1 接口的标准规范。
2014 年 4 月,负责 USB 接口规范的 USB 开发者论坛(USB-IF)公布了 USB 3.1 连接接口设计图,包括 Type-A、Type-B 以及全新设计的 Type-C。标准的 Type-A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 USB 接口,Type-B 主要用于打印机和传真机等设备,而 Type-C 用于更轻薄、更纤细的手持设备。2017 年后推出的智能手机,其充电传输接口几乎都从之前的 microUSB 改为 USB Type-C。基于 USB 3.1 规范全新设计的 USB Type-C,外观上最大特点在于其上下端完全一致,这意味着用户不必再区分 USB 正反面,两个方向都可以插入。如今,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设备都已经全面支持 Type-C 接口,甚至有大部分厂商为产品只做了一个 Type-C 接口。
因为其令人困惑的协议修订、以及没有合理反映指南在标准规范中规定的营销信息,USB 标准的命名法已受到行业专家和广大公众的广泛批评;2015 年,USB 开发者论坛协会公告:“USB 3.1 更名为 USB 3.1 Gen2,速度为 10 Gbit/s (1250 MB/s)。这才是真的 USB 3.1”。随后, USB 3.0 更名为 USB 3.1 Gen1。最终,USB 3.1 Gen 2 在 2019 年再次更名,更名后的正确名称为 USB 3.2 Gen 2×1,而 USB 3.0 则更名为 USB 3.2 Gen 1×1。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计算机科学发展至今,有许多至关重要的事件、人物。在《新程序员:我们的技术时代,我们的程序人生》中,来自四十余位技术人跨越半个世纪,用代码敲出一个个真实的程序人生故事!扫描或点击《新程序员:我们的技术时代,我们的程序人生》订阅!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机器学习|从零完成深度学习手写图片分类任务
- 数据仓库|0005-数据开发规范
- java|基于 SpringBoot + Vue 的前后端分离的考试系统
- 人工智能|PyTorch视频理解利器!数行代码训练视频模型
- 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上的今天】7 月 30 日(现代电视先驱诞生;以太坊启动;80 年代最畅销的电脑品牌)
-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Transformer解析与tensorflow代码解读
- 算法|基于Matlab的多模态医学图像融合仿真
- Elasticsearch|Elasticsearch(通过 JDBC 使用 SQL 来查询索引 - DBeaver)
- pytorch相关|深度学习参数初始化(二)Kaiming初始化 含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