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 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 , 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 。由于双腿瘫痪 , 他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他得了肾病 , 发展成尿毒症 , 靠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 。史铁生是生命的奇迹 。在他漫长的轮椅生涯中 , 他是至高无上的 , 是一座文学高峰 。他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 一次次刷新着当代精神的高度 。一种伤害千万人的温暖 , 让人在一瞬间触摸到永恒 , 在微小的颗粒中走进远方 , 在艰难和痛苦中 , 在他的心里宽厚地微笑 。3354韩少功评价史铁生成就了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事 。他的人类命运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 , 3354邓晓芒评史铁生绝对是中国新时期最好的作家之一 。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 , 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人生的意义 。3354王又平对史铁生的评价当然是极好的 。因为他是个残疾人 , 他的作品里有一种其他作家没有的静止 。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 。有人对此持保留意见 , 但我认为他的思想是深刻的 。3354王蒙评论说 , 我对史铁生充满了敬佩 , 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 , 更是一位伟人 。3354莫言在谈到史铁生时评论了扩展的资料 。相信大家都会想起《我与地坛》身体残疾意志坚定的他 。在一次文学采访中 , 出生于中国北京的散文家、作家史铁生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文学态度:“面向灵魂的写作 。”可能是因为上帝自古以来就嫉妒有才华的人 , 所以才会制造各种各样的困难来为难这些有才华的人 。而那些能够走出困境 , 走向成功的人 , 一定有着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艰辛经历 , 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吃苦精神 。作为别人生活的读者和观众 , 我们太容易被他们表面的风光所吸引 , 而忽略了背后的泪水 。就像我们读史铁生的文章总有一种春风般豁达的感觉一样 , 我们不知道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这位作家对世界和命运的探索和追问 。2010年12月31日 , 史铁生在与病魔抗争了30多年后 , 悄然离世 。这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 。他没能挺过来 。再过4天就是他的60岁生日了 。对他来说 , 死亡“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东西 , 是一个必然要到来的节日” 。所以在他60岁生日的时候 , 张海迪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 , 献上了60朵红玫瑰 。铁凝带着一篮樱桃来了 , 因为史铁生曾经当着他的面说过“我爱樱桃” 。在北京798时代空间画廊 , 数百人庆祝史铁生的“生日” 。没有花圈和白纱 , 没有神父和挽联 , 只有鲜花和红衣 , 只有追忆和祝福 。六十支红蜡烛绕成一圈 , 一张祝福卡上写着“生日快乐 , 铁生 , 旅途愉快” 。我觉得最有尊严的死法就是这个 。来源:百度百科-史铁生

文章插图
谁知道史铁生?讨论一下.
史铁生(1951—) , 北京人 。初中毕业后 , 1969年在陕北延安插队 。三年后 , 他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 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 , 后来因病回家休养 。他于1979年开始出版作品 。早期的一些小说 , 如《午餐半小时》 , 有揭露“阴暗面”文学的特点 。1983年出版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不仅是史铁生 , 也是当时的一部重要小说 。在很多层面上解释:要么是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 , 要么是文学“寻根”的意味 。在“寻根”问题上 , 作者表达了“根”和“寻根”是两回事的观点 。一个是我们从哪里来 , 为什么来 。另一个是:我们要去哪里 , 如何去?”.关于后者 , 他认为“这是看到了人生的荒谬 , 找到了精神的可靠依据”(《礼拜日代后记》 , 华夏出版社 , 1983) 。史铁生身体残疾的亲身经历 , 使他的一些小说写出了残疾人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残疾人对命运的怜悯和自叹 , 从而开始关注普遍存在 , 尤其是精神“残疾”现象 。与其他小说家不同的是 , 他不拘泥于民族和地域的感性生命特征 , 他把写作视为个人心灵旅程的叙述和探索 。”宇宙以其无尽的欲望将一曲歌舞提炼为永恒 。这种欲望有什么样的人名可以忽略”(史铁生《我与地坛》) 。这种对“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 , 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生存的持续关注 , 使他的小说具有了强烈的哲学意味 。他独特的叙述贯穿着一种温暖 , 却又因个人经历而宿命的感伤;但是也有一场反对荒谬和宿命论的斗争 。《命若琴弦》是一个与荒诞抗争以获得存在意义的寓言故事 。小说《务虚笔记》 , 短篇《命若琴弦》 , 散文《我与地坛》等作者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和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史铁生 , 1951年出生于北京 。清华附中毕业后 , 1969年在延安插队 。1972年因病病倒 , 回到北京 。从1971年到1981年 , 他在北京的街道工厂工作 。曾主要从事文学创作 ,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他从1979年开始写作 , 在1983年和1984年 , 他获得了33 , 360 , 010- 。1996年11月 , 史铁生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浙江《奶奶的星星》文学月刊《30万东海文学大奖》金奖(5万元) 。这部小说描述了他最初残疾后在街头工厂工作的经历 。有人称赞:“怀旧而不感伤 , 冲淡而悠远 , 充满道德思想 。”此外 , 余华短篇小说《老屋小记》、陈俊中篇小说《东海》、苏童短篇小说《我的故事》(每篇3万元)获二等银奖 。《禹风》和《棚车》获1996年《老屋小记》十大小说奖 。1997年当选北京作家协会副主任 。
席 。
求史铁生《我与地坛》散文的赏析痛苦让它如此美丽———《我与地坛》(节选)的赏析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 。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我不禁惊异于它的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两部分内容看似不相关,其实贯穿着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 。②为什么出生 。③怎样活 。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 。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 。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 。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 。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细节化了,它们富有穿透力地体现着作者赋予它们的哲理或是情感 。再如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写秋天经霜的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着微苦的味道”,将秋叶的凋零写得那样快乐自在、祥和安逸,表现了作者热爱眷恋生命、顽强乐观的生存意志 。有时作者还在自己细节化的景物描写中穿插虚写来传神 。如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加入了这样的联想、想象:“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借助这种虚写,作者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 。又如“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此中的虚写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执著忠诚 。其实,文章第二部分表现母亲对作者毫不张扬的爱,就运用了设想的方式(设身处地地想象母亲当时的心理) ,这本身就是一种虚写 。这些虚写很好地突出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强以及儿子的懊悔与痛苦 。三、哲理性的语言和真挚动人的情感文章语言极富哲理性 。如“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它告诉人们“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而对当时还未走出残疾的阴影的作者来讲,死亡的来临无疑也是痛苦的解脱,就像节日 。又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寓着这样的哲理:生命充满劫难,而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 。作者对古园景色的描绘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如“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又如“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片刻不息”,作者用拟人、用声响、用敏感的心在捕捉着生命的律动,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激情的东西,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真挚动人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眷恋之情更是感人肺腑 。母亲已逝,依旧在老柏树旁,在草地上、颓墙边,思念母亲的儿子,从雾罩的清晨,一直呆呆地坐到鸟儿归巢的傍晚,直至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幻想着母亲还会像从前那样再来这园中找自己,此中景色描写成功地渲染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把儿子思念母亲的痛苦写得如此深沉悲哀 。真挚动人的还有母亲对儿子的爱,母亲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而这事无法替代,“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爱得小心翼翼,回避着诸如“踩”“踏”一类的字眼,要照顾儿子男子汉的自尊,她走遍整个园子惶急地寻找儿子,看到儿子后,却悄悄走开 。她用顽强坚韧的意志承受着儿子的不幸带给她的痛苦与打击,她用天使般的笑容想重新唤起儿子对生命的信心,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母爱!

文章插图
我们一起了解了史铁生平生故事看着他坐在轮椅上灿烂的笑容,你有什么想对他说?来一起了解了史铁生平生故事 , 看着他坐在轮椅上灿烂的笑了 。
史铁生 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史铁生一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 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 , 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 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 , 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 , 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 , 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 , 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 , 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 , 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 ,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 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 , 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 , 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 , 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 , 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 , 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 , 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 我找不到工作 , 找不到去路 ,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 , 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 , 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 , 园子里活跃一阵 , 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 , 我把轮椅开进去 , 把椅背放倒 , 坐着或是躺着 , 看书或者想事 , 撅一杈树枝左大灶右拍打 , 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 , 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 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 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 , 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 , 聚集 , 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 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 ,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 , 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 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 , 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无论是什么季节 , 什么天气 , 什么时间 , 宴仿团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 , 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 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 , 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 , 出生了 , 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 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 , 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 , 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 , 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 , 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 , 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 , 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 , 十五年了 , 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 , 去默坐 , 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 , 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 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 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 , 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 , —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 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晌橘上孩子的脚印 , 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 , 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 , 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 , 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 , 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 , 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 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 , 再有——场早霜 , 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 , 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 , 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二现在我才想到 ,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 , 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 , 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 , 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 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 , 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 , 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 , 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 , 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 , 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 , 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 , 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 , 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 , 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 , 帮助我上了轮椅车 , 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 , 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 , 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 , 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 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 , 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 , 她说:“出去活动活动 , 去地坛看看书 , 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 , 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 , 是暗自的祷告 , 是给我的提示 , 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 , 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 , 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 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 , 以她的聪慧和坚忍 ,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 , 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 , 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 , 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 , 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 , 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 , 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 , 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 , 还太年轻 , 还来不及为母亲想 , 他被命运击昏了头 ,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 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 , 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 , 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 , 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 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 , 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 , 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 , 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 , 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 。为了让她骄傲 。”我心里一惊 , 良久无言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 , 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 , 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 , 且一经细想 , 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 , 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 , 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 。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 , 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 。”我想 , 他比我坦率 。我想 , 他又比我幸福 , 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 。而且我想 , 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 , 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 , 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 , 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 , 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 , 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 , 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 , 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 , 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 , 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有那么一会 , 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 , 闭上眼睛 , 想 ,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 , 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 , 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 , 睁开眼睛 , 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小公园 , 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 , 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 ,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上帝的考虑 , 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 , 又是雾罩的清晨 , 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 ,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 , 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 , 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 , 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 , 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 , 躺下 , 似睡非睡挨到日没 , 坐起来 , 心神恍惚 , 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 , 心里才有点明白 , 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 , 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 , 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 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 , 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 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 , 她视力不好 , 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 , 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 , 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 , 树丛很密 , 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 , 走过我的身旁 , 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 , 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 ,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 , 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 , 丝毫也没有骄傲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 , 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 , 羞涩就更不必 , 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 , 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 , 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 且不去管它了罢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 , 我开始相信 , 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 , 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 , 年年月月我都要想 , 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 , 或要我恪守的教诲 ,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 , 她艰难的命运 , 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 随光阴流转 , 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 , 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 , 我在园中读书 , 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 , 想 , 这么大一座园子 , 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 , 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 ,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 ,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三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 , 当然春天是早晨 , 夏天是中午 , 秋天是黄昏 , 冬天是夜晚 。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 , 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 , 夏天是定音鼓 , 秋天是大提琴 , 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 , 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 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 , 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 , 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 , 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 , 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 , 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 , 阶下有果皮 , 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 , 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 , 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 , 浑身挂满绿锈 , 文字已不清晰;冬天 , 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节 , 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 , 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 , 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 , 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 , 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 , 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 , 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 , 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 , 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 , 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 , 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 , 冬天是一群雕塑 。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 , 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 , 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 , 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因为这园子 , 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 , 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 , 我会怎样想念它 , 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 , 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四现在让我想想 , 十五年中坚持到这园子来的人都是谁呢?好像只剩了我和一对老人 。十五年前 , 这对老人还只能算是中年夫妇 , 我则货真价实还是个青年 。他们总是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 , 我不大弄得清他们是从哪边的园门进来 , 一般来说他们是逆时针绕这园子走 。男人个子很高 , 肩宽腿长 , 走起路来目不斜视 , 胯以上直至脖颈挺直不动;他的妻子攀了他一条胳膊走 , 也不能使他的上身稍有松懈 。女人个子却矮 , 也不算漂亮 , 我无端地相信她必出身于家道中衰的名门富族;她攀在丈夫胳膊上像个娇弱的孩子 , 她向四周观望似总含着恐惧 , 她轻声与丈夫谈话 , 见有人走近就立刻怯怯地收住话头 。我有时因为他们而想起冉阿让与柯赛特 , 但这想法并不巩固 , 他们一望即知是老夫老妻 。两个人的穿着都算得上考究 , 但由于时代的演进 , 他们的服饰又可以称为古朴了 。他们和我一样 , 到这园子里来几乎是风雨无阻 , 不过他们比我守时 。我什么时间都可能来 , 他们则一定是在暮色初临的时候 。刮风时他们穿了米色风衣 , 下雨时他们打了黑色的雨伞 , 夏天他们的衬衫是白色的裤子是黑色的或米色的 , 冬天他们的呢子大衣又都是黑色的 , 想必他们只喜欢这三种颜色 。他们逆时针绕这园子一周 , 然后离去 。他们走过我身旁时只有男人的脚步响 , 女人像是贴在高大的丈夫身上跟着漂移 。我相信他们一定对我有印象 , 但是我们没有说过话 , 我们互相都没有想要接近的表示 。十五年中 , 他们或许注意到一个小伙子进入了中年 , 我则看着一对令人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 。曾有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 , 他也是每天都到这园中来 , 来唱歌 , 唱了好多年 , 后来不见了 。他的年纪与我相仿 , 他多半是早晨来 , 唱半小时或整整唱一个上午 , 估计在另外的时间里他还得上班 。我们经常在祭坛东侧的小路上相遇 , 我知道他是到东南角的高墙下去唱歌 , 他一定猜想我去东北角的树林里做什么 。我找到我的地方 , 抽几口烟 , 便听见他谨慎地整理歌喉了 。他反反复复唱那么几首歌 。文化革命没过去的时侯 , 他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 白云下面马儿跑……”我老也记不住这歌的名字 。文革后 , 他唱《货郎与小姐》中那首最为流传的咏叹调 。“卖布——卖布嘞 , 卖布——卖布嘞!”我记得这开头的一句他唱得很有声势 , 在早晨清澈的空气中 , 货郎跑遍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去恭维小姐 。“我交了好运气 , 我交了好运气 , 我为幸福唱歌曲……”然后他就一遍一遍地唱 , 不让货郎的激情稍减 。依我听来 , 他的技术不算精到 , 在关键的地方常出差错 , 但他的嗓子是相当不坏的 , 而且唱一个上午也听不出一点疲惫 。太阳也不疲惫 , 把大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 , 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晒干在小路上 , 将近中午 , 我们又在祭坛东侧相遇 , 他看一看我 , 我看一看他 , 他往北去 , 我往南去 。日子久了 , 我感到我们都有结识的愿望 , 但似乎都不知如何开口 , 于是互相注视一下终又都移开目光擦身而过;这样的次数一多,便更不知如何开口了 。终于有一天——一个丝毫没有特点的日子 , 我们互相点了一下头 。他说:你好 。”我说:“你好 。”他说:“回去啦?”我说:“是 , 你呢?”他说:“我也该回去了 。”我们都放慢脚步(其实我是放慢车速) , 想再多说几句 , 但仍然是不知从何说起 , 这样我们就都走过了对方 , 又都扭转身子面向对方 。他说:“那就再见吧 。”我说:“好 , 再见 。”便互相笑笑各走各的路了 。但是我们没有再见 , 那以后 , 园中再没了他的歌声 , 我才想到 , 那天他或许是有意与我道别的 , 也许他考上了哪家专业文文工团或歌舞团了吧?真希望他如他歌里所唱的那样 , 交了好运气 。

文章插图
看着他坐在轮椅上灿烂的笑容我想对史铁生说什么?看见他坐在轮椅上灿烂的笑容 , 我想对石铁生说 。我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向他学习这种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
【我与地坛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如何理解史铁生单纯而又灿烂,活着本来单纯的主要内容】
推荐阅读
- 怎么去除妊娠纹 如何去除妊娠纹偏方,怎么去除妊娠纹最有效方法
- 布瑞吉哪个大学毕业的 肯尼美伦毕业后是如何相遇的,美伦肯尼20190220直播
- 电锯的简笔画怎么画 电锯如何画,锯子 简笔画
- sku电商怎么填 跨境电商SKU是什么,亚马逊中的sku是什么意思
- 悠悠球手上那端怎么绑 如何绑悠悠球,悠悠球怎么系在手上
- 为什么打印机不能打印网页 calloll打印机如何打印网页,怎么打印网站页面
- 笛子需要买几只 如何选购竹笛,竹笛品牌
- 打沙袋一定要缠绷带吗 如何正确击打沙袋,初学者如何打沙袋
- 学习电商能做什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