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kindle退场,剩下百万用户正在“自救”

投稿|kindle退场,剩下百万用户正在“自救”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三节课 , 作者|海绵老北鼻 , 编辑|海绵老北鼻
虽然今天的这个话题有些迟 , 但还是想把此文献给所有包括老北鼻在内的kindle党 。 
从“阅读神器”到“泡面神器” , kindle在中国市场的没落 , 从名称上就显露端倪 。 
在今年年初 , 就有传言称“kindle或将退出中国市场” 。 
而在6月2日 , 亚马逊kindle服务号正式发布公告: 亚马逊将于一年后 , 即2023年6月30日 , 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 。 
除此外 , 亚马逊方表示 , 对于已购电子书 , 用户可以在2024年6月30日之前下载 , 并且在此后可以继续阅读 。 
kindle电子书和电子阅读器届时也停止出售 。 
消息一出 , kindle党们炸开了锅 。 
虽然老北鼻是纸质书的拥护者 , 但是kindle电子书也陪伴了我不少日夜 。 
kindle进入中国9年 , 曾经红极一时 , 就连附加功能的“泡面盖子”都被人广泛讨论至今 。  
受人推崇的阅读神器 , 真成了吃灰的泡面盖子 。 
kindle究竟如何风光一时 , 搞到如今黯然退场的局面的? 
剩下的我们这些kindle中国用户 , 又该何去何从? 
曾一度历经辉煌 , 如今黯然退场 2013年 , kindle一登陆中国 , 便攻略电商市场份额 , 一时风光无两 。 
在此之前 , 以“汉王”为首的中国本土电子书阅读器生产商并未将其放进眼里 。 
他们曾一度以为这是个外来的“奢侈品” , 不足以撼动他们大众消费品的地位 。 
但kindle承载住了亚马逊借助硬件打开中国图书市场的期望 , 以图书品类为支点 , 进一步撬动了中国图书市场份额 。 
凭借着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 kindle在入华前几年的销售成绩非常漂亮 , 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 。 
不仅如此 , 亚马逊的CEO贝索斯在kindle一进中国 , 便实行低价甚至亏本卖kindle的策略 , 几乎直接压垮本土硬件生产商 。 
这也是亚马逊的一贯策略:用低价迅速占领市场 , 再通过增值服务来盈利 。 
此外 , kindle中国电子书店的书籍总量增加至将近70万册 , 较2013年增长了近10倍 。 
直到现在 , 微信读书的电子书数量也只有50万册 , 与掌阅旗鼓相当 , 但都不及kindle电子书库的储备 。 
电子阅读器的载体 , 也为大众提供了阅读便利 。 
庞大的选品、持续走低的价格、快速配送的便利 , 成了kindle拿下中国市场的三大法宝 。 
2013年到2018年 , kindle阅读器在中国已累计销售数百万台 , 中国成为亚马逊全球kindle设备销售第一大市场 。 
中商产业研究院显示kindle的市场规模 , 从2014年间的30亿元 , 增长到2017年的37亿元 。 
kindle也曾在中国占据65%的市场份额 , 一度是国内电子阅读器的龙头老大 。 
接近纸质书的水墨屏阅读体验 , kindle也一直在优化其功能:从界面触屏到字体排版 。 
但随着数字出版市场的日益庞大 , kindle的产品体验也不再突出 , 甚至渐渐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 
整个中国数字出版市场的竞争日益增加 , 国内多家企业纷纷入局 。 
多看、文石、掌阅、小米、科大讯飞陆续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器 。 
甚至在产品性能、阅读体验上比kindle毫不逊色 。
 就连kindle的水墨屏产品优势 , 都越来越被本土化产品赶超 。 
以微信读书为例 , 就在庞大电子书用户的基础上 , 推出水墨屏版的APP , 并附赠无限阅读年卡 。 
尽管激荡的水花不大 , 但微信自带社交功能属性 , 让不少用户对其有好感 , 甚至跃跃欲试 。 
早在2008年 , 索尼紧随其后推出了加入触摸屏和LED灯光的墨水屏阅读器;
在2017年初 , 海信手机率先推出了首款水墨双屏手机 , 在此之后 , 海信每2年就会推出一款新的阅读手机 。 
华为也以MatePad Paper进军墨水屏平板市场; 
汉王科技等多家厂商争相推出了最新的墨水屏设备 。 
【投稿|kindle退场,剩下百万用户正在“自救”】其他电子阅读器厂家也在Kindle的原型上不断探索各种可能 , 甚至在产品设计上青出于蓝 。 
虽然kindle身为先行者 , 但其水墨屏的精髓不再是一家独有 。 
此外 , 国内的电子书阅读APP发展迅猛 。 
根据蝉大师对2020年1月—2021年3月的中国区App Store数据研究发现 , 阅读类应用每个月会增长2600万次下载 , 远远超于kindle在中国区的销售数量 。 
这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发展及功能更加丰富 , 使得用户对kindle的体验感不佳 。
kindle甚至依旧存在格式单一、刷新率低、功能单一等诸多问题 。 
免费阅读的模式近年来也强势崛起 , 使kindle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战果的希望彻底落空 。 
番茄、七猫免费小说移动到免费阅读头部位置 , 月活达到5000万 。 
即便是付费的微信读书 , 只要19元就能在微信读书包月无限阅读 。 
更何况 , 微信读书里的阅读时长就可以免费兑换无限卡及书币 , 也能够满足用户基本的阅读需求 。 
免费阅读的兴起 , 降维打击了kindle电子书生态阅读市场 。
kindle的电子书 , 不再具有价格优势 。 
从产品迭代上 , kindle已经跟不上其他国产电子阅读器的速度; 
从功能上 , kindle的综合功能已经比不过像小米、华为等国内产品 , 电纸书的格式支持种类并不丰富 , 在操作层面上增加用户成本; 
从营销手段上 , kindle比不过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 , 相比于后者共享阅读、阅读打卡的玩法 , kindle也早已过时 。 
在多样化的阅读器产品选择中 , 用户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 
甚至在摇摆不定的选择中 , 部分用户最终还是选择拥抱纸质书 。 
尽管kindle电子阅读器的挽歌已经隐约奏响 , 但还是有一群拥护kindle的死忠粉 。 
这帮中国kindle用户该何去何从? 
中国百万kindle用户 , 该何去何从? 曾经 , kindle被视为文青单品 。 
如今 , kindle不是在压泡面的路上 , 就是在二手平台上转手出售 。 
电子阅读器的替代品逐渐增多 , 手机免费阅读的方式逐渐便利 , kindle的功能性被取代了 , 但是不少kindle党对其仍抱有情怀 。 
不少用户觉得kindle的便携性和体验感是最好的 , 而且许多人说电子书的阅读习惯就是从kindle开始培养起来的 。 
从无背光的K3、KPW3 , 到现在的KPW4 , “kindle耐用”是kindle死忠粉们最深的感悟 , 不少人的青春都承载着带有kindle的回忆 。 
在豆瓣庞大的kindle小组的组织里 , 38万个书虫们正企图“自救” 。 
Kindle宣布退出中国之后 , 他们甚至现在就未雨绸缪 , 积极地另外寻找着外部渠道 。
不少“Kindle难民”第一时间涌入电纸书吧 , 寻找平替 。 
在此之前 , “kindle吧”与“电纸书吧”这两个贴吧是互不交涉的平行宇宙 。 
投稿|kindle退场,剩下百万用户正在“自救”
文章图片

毕竟 , 大部分Kindle用户都是“只知Kindle , 不知电纸书”(Kindle吧有75万人 , 是电纸书吧的10倍) 。 
甚至有人想到“换区号”的解决办法 。 
比较佛系的kindler准备继续坚守国内账号 , 直到停止服务 , 但各类功能会随着服务陆续关停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 
而狂热的kindle死忠粉注意到 , kindle设备基本没有锁区的情况 。 
这就意味着 , 国行设备和海外版本的固件是通用的 , 因此国行设备也可以登录其他地区的亚马逊账号 。 
虽然官方的通知没有提及 , kindle党们奔走相告 , 在贴吧、豆瓣等社交平台积极分享此消息 。 
注册一个外区的亚马逊账号 , 就可以继续使用中国区将结束的各种联机功能 。 
投稿|kindle退场,剩下百万用户正在“自救”
文章图片

并不是所有的kindle使用者都有此耐心 , 嫌操作流程麻烦的部分用户 , 干脆直接转投其他品牌的阅读器 。 
如今 , 电子墨水阅读器的选择可谓繁多 。 
只放眼于国产阅读器范围内 , 就能看得人眼花缭乱 。
十几个品牌、几十种型号 , 让人难以选择 。
甚至下载个APP , 也基本能满足爱读书人的需求 。 
但对于真心喜欢kindle的用户 , kindle的没落 , 也随着其一代青春告落 。 
投稿|kindle退场,剩下百万用户正在“自救”
文章图片

微博上 , kindler的呐喊
有人埋怨kindle其功能单一的难用 , 无法满足更多的阅读需求; 
有人恰好喜欢kindle其功能的单一 , 是不受碎片化信息充斥、可以全身心投入的阅读工具 。 
无论持哪一种观点 , kindle电子阅读器都在中国即将终止脚步 。 
但不管是平替 , 还是拥抱纸质书 , 阅读永远不会终止脚步 。 
写在最后 kindle在中国市场的没落似乎早有预兆 , 不少媒体提前为它写好了“讣告” 。
kindle的散场离去 , 有人说是中国的用户抛弃了kindle , 有人称是kindle主动放弃了中国市场 。
不舍得放弃kindle的用户 , 并不是没有其他的选择 。
人们探讨的 , 从来不拘泥于阅读的形式和设备的选择 。
在我看来 , 那些kindle爱好者 , 真正不舍得的 , 是当初那份选择kindle时投入阅读的热忱 , 是真正让他们静下心来陪伴的岁月 。
但事实证明 , 光靠情怀的产品 , 终究是无法继续适配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