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难相处的原因 解读婆媳关系难相处的根源


婆媳关系难相处的原因 解读婆媳关系难相处的根源

文章插图
为什么婆媳关系难相处和谐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 , 从婆媳对儿子兼丈夫的情感占有欲及“恋母情结”等角度去解释 。当我们尝试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婆媳双方常常一方强调真有之情 , 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 , 结果两方都不满意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在对各种人际关系分类时,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 。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 。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 , 父母儿女以血脉相连,在以父子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里,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而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会弱一些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来的 。因此,我们对这些关系在情感表达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区别 。
此外,抛开身份角色来说,当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交往,就会形成恩恩怨怨,以及对于一个人的爱憎好恶 。比如说,当我们非常崇敬自己的父亲时,除了有一种儿女对父亲的敬重之外,还会因为他的个人品德而佩服他,有一种超越亲缘身份的评价 。这就是“真有之情” 。一般来说,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不仅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 而且还耳鬓厮磨 , 朝夕相处,同时具有最切近的应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
【婆媳关系难相处的原因 解读婆媳关系难相处的根源】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 , “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 , 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 。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 , 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 , 需要四面应付 。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 。而对于媳妇来说 , 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
应有之情只是一种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 , 例如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 。这种义务之情由于仅仅是义务,很容易让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 。媳妇心里会想,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从小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的父母我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现在这样我就很不错了 。婆婆心里会想,你在我家里出出进进,就是一家人了 , 你应该像个儿媳妇的样子?。∫环角康髡嬗兄椋?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都不满意 。
当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
然而 , 抱怨婆婆的媳妇或抱怨媳妇的婆婆常常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婆婆还是媳妇,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比婆媳关系要好 。被儿媳妇看作是“恶婆婆”的人,却对她们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在她们的女儿眼里,“母亲”、“娘家”都是无法替代的情感港湾 。反过来,被婆婆认为不懂孝顺的媳妇 , 却总是对她们自己的母亲时常惦念,关怀备至 。
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 。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 。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 , 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 。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