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乌龙茶的焙火方法

详细介绍乌龙茶的焙火方法!茶叶烘焙的理论基础 , 视茶叶成分中氨基酸、单糖及双糖类 , 在受火过程时所产生的酶促反应现象 。而烘焙茶叶即是视茶叶的水分`果胶质、重量 , 透过烘焙器具的风、火、时间的互动关系 , 寻找并掌控酶促反应到所需要的涩、香、味 。?舒展:为烘焙预备的“舒展” , 其主要功能除了先排掉表面杂味外 , 执行首重在如何使茶均匀的受热 , 其阶段的多寡 , 视1~2.的温差大小而定 。?分解:温度提升是为使已舒展的平和状态的茶 , 产生较大的层压 , 与水的活泼度 , 以利下面排清功能 。?排清:在此位置 , 尽最大可能的将“陈”、“杂”透过水的导引 , 排出体外 。?烘焙:视目的的需求 , 选择所需温度 , 先期尚需注意前段未尽的陈、杂排放;后期以所需火候程度无注意重点 。?冷却:与烘焙点较低的一个阶段烘焙 , 较能使茶叶内部较难移动的叶脉、茎的水分 , 移转到叶肉部 , 再平均分布 。?静置:茶叶经过较高温的过程 , 各结构会比较凌乱 。?【方法】?烘焙前要对茶的整体结构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判别与评定能力 , 透过识茶的步骤 , 对茶的主体结构的认知将更加缜密 , 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规划能力 。?水分:在鲜叶上 , 水分占有75%左右的比重 , 在茶的烘焙上 , 其从鲜叶排出的方法是以渗透蒸腾的输送方式为之 , 先后次序为先叶肉、再叶脉、柄、茎 。?酶:酶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青味:主要源自制程中萎凋不当所致不足或不均都会产菁味 。?苦味:在半发酵茶中苦味是无可避免会存在的 , 只是程度与性质的不同 。?涩味:涩为在半发酵茶的范围里与青、苦一样 , 不可避免的存在 , 只是程度与性质上的差异而已 。?闷味:此味与先天无关 , 纯为制程上的疏忽与不当所致 。?陈杂味:形成原因以储存不当为最 , 如储容器破损;空间的温、湿度过高;环境污染;受到阳光照射等 。?乌龙茶香高幽雅 , 茶汤浓厚 , 回味甘甜 , 耐于冲泡 。而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因素在于品种的优良和初、精制精湛的工艺 。制造过程中由于气候或制茶技术的影响 。再加上包装贮存过程中 , 由于茶叶具有吸湿吸味的特性 , 初制茶叶经拣梗、筛分及拼配掺和后 , 茶叶烘焙是一道必经的工序 。烘焙主要目的在于:降低茶叶含水量 , 保持含水量在4%—6%之间 , 防止茶叶贮存期品质劣变而陈茶味 , 进而延长贮藏寿命;借烘焙技术去除茶叶青臭味及其它异味 , 增进茶香 , 以提高茶叶品质;使茶叶中所含氨基酸类与还原糖类加温时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还有杀菌 , 降低农残等作用 。因此 , 茶叶烘焙包括去异、去水及产生茶叶香气滋味等 , 应依据茶叶消费市场导向 , 销区不同口味 , 决定烘焙程度;而烘焙程度视烘焙温度及时间而定 。?乌龙茶烘焙从大批量上还发挥四种作用: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后熟作用 。后熟作用的好坏与茶叶含水量、储藏条件和茶中有效化学成分变化有密切关系 , 一般后熟作用在特殊品种高级茶方面效果较好 , 尤其是高级武夷岩茶和佛手茶效果较突出 。?焙茶要分两阶段:一是先烘焙出茶叶里面的水气及青臭味 , 保留鲜味;二是等茶叶里面的水气和杂味去除后香气及滋味自然提高 , 再烘焙客户市场喜欢的火候及口味 。因此有香的茶要焙到香 , 一般茶要焙到味清水亮 , 没香的茶叶如何烘焙、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如何掌握 , 是近年来茶叶生产经营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由于茶树品种、茶园管理、采摘方法、季节气候、制造技术及茶叶品质等因素的影响 , 烘焙技术难以掌握 。其实 , 茶叶烘焙技术取决于二个方向 , 即看青做茶、看茶焙茶(清香型茶焙火程度应低些、干茶水分含量稍高 , 可保持喜人的青绿色泽 , 且干茶容易显出类似兰花的幽香 。目前市面上所有的优质观音都是轻焙火茶;浓香型茶焙火程度较高且反复多次、干茶火香明显 , 但色泽多灰黑、汤色深黄到橙红色 , 带苦涩);依消费市场需求性 , 决定烘焙程度 。看茶焙茶指依初制茶品质决定烘焙温度高低及时间长短 , 其中茶叶品质包括含水量、茶青采搞标准及嫩度、形状紧结度、香气高低及滋味浓淡等因素 。下面笔者就如何调控烘焙做些技术总结 。?1含水量:茶叶烘焙首要工作是降低茶叶含水量至安全范围(4%—6%) , 延缓茶叶后氧化作用 , 并能延长茶叶贮藏寿命;茶叶水分达到8.8% , 霉菌开始出现;水分达到12%以上 , 就会逐渐变质 。而含水量不同的茶叶 , 烘焙条件也不同 , 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叶 , 最初阶段其烘焙温度应高些(约95℃-100℃) , 时间要延长;若继续烘焙三个小时以上时 , 必须调低温度至85℃左右 , 徐徐入火 , 烘焙出茶叶甘醇之滋味 。含水量高的茶叶应摊薄些 , 否则易导致闷变而降低茶叶品质 。?2原料老嫩度:烘焙较粗老的茶叶 , 需中温(85℃-90℃)烘焙 , 烘焙时间则视茶叶需求而在4h-10h作弹性选择 。原料粗老而带微香的茶叶 , 烘焙时间宜缩短 。幼嫩茶叶烘焙温度比粗老的茶叶微高 , 先中高温(90℃-100℃)烘焙 , 时间约4h-10h , 再以(80℃-85℃)烘焙2h-4h , 以确保茶汤滋味甘醇不苦涩而保留香气及原则 。?3形状紧纬度:外形紧结的茶叶则较耐烘焙 , 宜采用中低温(85℃-90℃)而较长时间烘焙 , 反之外形松散的茶叶宜采用中温(100℃)而短时烘焙 。?4香气:香气是乌龙茶的主要灵魂之一 。茶叶香气属挥发性物质 , 烘焙过程中香气成分易逸失 , 因此 , 一般清香型品质好的茶叶应低温短时烘焙;香低中等茶叶 , 可采用较高温度和较长时间烘焙;陈茶而异味重的茶叶 , 以去除异味和降低含水量为主 , 应先高温短时烘焙 , 次日再80℃2h→90℃2h→100℃循序烘焙;依消费者市场需求而定烘焙程度 。漳平水仙茶饼香气清幽似兰花或桂花 , 馥郁持久 , 滋味醇厚活泼而又润滑回甘 , 经久耐泡 , 汤色金黄或橙黄明亮 。此种独特风格的形成 , 不仅与其初制加工技术有关 , 还与烘焙技术有着密切关系 。空调做青的乌龙茶 , 为了保持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香气 , 应采用(60℃-70℃)的低温烘焙至足干 , 使茶叶含水率在5%-6% , 及时真空密封包装 , 以免香味散失 。?5滋味:滋味甘醇的茶叶 , 先中温(80℃-85℃)烘焙4h-6h , 次日再以(75℃-80℃)烘焙2h-3h , 防止高温使茶叶带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叶品质 。?6火候的把握:火候的实际作用是使茶叶内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的程度 。火候能影响茶叶的外形色泽及叶底汤色等 , 火候掌握适应可以弥补茶叶品质的某些不足 , 掌握不当会降低品质 。特殊品种的茶叶 , 火候掌握恰到好处 , 能衬托特殊的香韵特征 , 俗称“茶为君 , 火为臣 , 君臣佐使 。”就是这个道理 。茶叶的品种不一样 , 耐火程度也不一样 , 如铁观音、大叶乌龙、梅占就较为耐火 , 黄旦、奇兰等香气较外露的品种较不耐火 。总之 , 茶叶的品质等级越高 , 温度就要略低 , 烘焙时间略短 , 方能保留香味;茶叶的等级越低 , 就要通过烘焙火功 , 让滋味较为醇厚 , 温度就要略高 , 烘焙时间就要略长 。福建乌龙茶精制加工讲究火功 。火功是促进福建成品乌龙茶汤叶醇厚耐泡香韵崭露的关键性工艺;福建精制乌龙茶火功的掌握应沿承发扬传统工艺 , 重视和研究烘焙工艺要素 。乌龙茶“吃火”过程 , 低温长焙能产生多种具高香的萜烯类化合物 , 从而构成乌龙茶的优雅香气 。同时文火慢焙还能使成品香气敛藏 , 滋味醇厚 , 色泽油润 , 外表“起霜” , 尤其以炭火低温长时间烘焙 , 对提高优质乌龙茶品质 , 有极佳效果 。?烘焙时火候的处理要注意:火候要均匀平稳 , 不得猛火、老火以及烟焦异味;不得闷烘郁熟 , 以免色泽枯燥失鲜 , 香味郁闷不爽;烘后要摊凉散热 , 摊凉时间不宜过长;摊凉适度后立即装箱 , 防止回潮失味 。?在烘焙过程中 , 应勤翻拌 , 确保同批茶叶品质均匀一致 。在烘焙时 , 焙房应干净、清洁、防止烟味、异味被茶叶吸收 。烘干后的茶叶 , 稍经摊凉后 , 才可装入茶缸 , 妥善保管 , 保持其特有的品质特征 。?7新技术的运用:烘焙是乌龙茶精制的一道重要工序 。同一花色品种茶叶的烘焙温度受到人工调节控制误差等的影响 , 同一批茶叶前后烘焙过程中的温度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 茶叶的品质也受到影响 。烘焙过程火候是否稳定 , 对茶叶品质有很大影响 。因烘焙过程复杂 , 影响因素众多 , 人工调节的烘焙温度和时间不一定是最佳值 。采用乌龙茶烘焙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 , 不但能提高产品的质量 , 而且能直观准确地反映生产过程中火候控制的各种数据 , 对于提高生产的现场管理有很大帮助 。同时 , 通过操作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对茶叶的烘焙过程进行计算机优化控制 , 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和控制干燥时间和温度 , 改善和提高茶叶的品质 。?乌龙茶烘焙后采用快速冷却能达到保香、消除闷味的良好效果 , 茶叶品质也有明显提高 。该工艺技术较适合于大规模生产中、低档乌龙茶产品的企业采用 。这样有利于解决中、低档乌龙茶的火候品质、口感质量及产品出路问题 , 最终促使生产企业的综合效益有效提高 。?【详细介绍乌龙茶的焙火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