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的锡伯族贝伦舞文化 锡伯族舞蹈贝伦舞( 三 )


尸体入殓之后,由年青人把棺材抬到大门外,在大门外两旁 , 死者的子女扛两杆招魂幡齐跪(“佛多”,由长子扛,次子扛“方子”,没有子女的,由其兄弟扛) 。在抬出棺材的同时,死者亲属将烧冥钞的瓷盆甩到门外,称“甩盆” , 接着把棺材装到车上 。这时,车夫不马上驾车,而等举行出门仪式 。
其仪式是:把炕桌放到灵车前面,众人同死者家属一起哭祭一番(如果死者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都得跪下来),同时,还给门旁的“土地神位”祭祀一番 。等哭祭完毕,“佛多”、“方子”在前面引路 , 随后是拉棺马车,马车两旁由死者亲属守护,其后是送葬的队伍,扛幡的人边走边撒冥钞,意思是给引路神留引路费 。在送葬的路上,一切马车、行人都让道于一旁,如果死者是德高望重的老人,路人也行跪礼相送 。
过去 , 棺材拉到茔地前,在茔地入口处用苇杆或柳条插一道象征性的“大门” 。灵车行到大门口,稍停顿,撒冥钞后车子才进“门” , 这象征着阴间也和人间一样,有庭院、大门等 。棺材拉到墓穴旁,由长者指挥慢慢放入墓穴里 。棺材放入墓穴中,不能马上下土 , 先由死者的亲属下坑,打开棺盖再看一眼死者的遗容,并把盖在脸上的纱巾取掉放在旁边 , 然后才把棺盖钉死 。下土时 , 第一把土由死者的亲属下,以示敬重和致哀 。
掩埋之后把两杆招魂幡插到墓堆中间,在墓前打一个龛状坎,上置蜡烛等祭祀用品 , 并在墓前方置小炕桌,桌上供各种祭祀食品,由死者的亲属和亲朋好友一个个轮换往烧着的纸钱上撒水酒祭奠,然后,主持祭奠的人(妻子或丈夫、或长子)将祭祀的每一种食品左右两边撒一点,意思是一份送给守茔的土地神 , 一份给死者,然后,收拾东西回家 。死者的子女将送殡的人们一个个行跪礼请进家,热情款待 。挖墓穴的人们入上席 。席间,死者的子女行跪礼向他们敬酒,表达谢意 。至此,送葬仪式结束 。
过去,丧家请本牛录有名的喇嘛,在出殡前和下葬前为死者念经超度 , 以此安慰死魂安然入阴间 。
3、锡伯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全羊席锡伯族中最具代表的全羊席,是跟满汉全席是一个意思,都是由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菜肴组成一桌宴席 。一桌满汉全席可以让你吃遍大江南北 , 而一桌全羊席却是能让你吃遍羊的每一个地方 。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锡伯族文化吧!
锡伯族全羊席是该民族最具特色的肉类菜肴,是锡伯族饮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全羊席的锡伯语为“莫尔雪克”,意为“盛在碗里的菜肴” 。2009年,全羊席作为传统技艺类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主要用料为羊的心、肝、肺、大肠、舌、血等,共12道菜 , 做法考究,风味独特 。
锡伯族全羊席这个菜肴是用羊身上的杂碎做的,需要新鲜的羊心,肝,肺,大肠 , 小肠,肾,羊舌,羊眼,羊耳朵 , 羊肚 , 羊蹄,羊血,血清等材料 。每种材料做两种带汤的菜,分被盛在16个瓷碗里 。锡伯族全羊席不能盛满,随吃随添 , 始终保持食物温度诱人 。每碗菜上要撒少许香菜和葱花 , 用来装饰和提味 。品位时还配有各种蔬菜腌制“花花菜”和美酒,看起来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吃起来香喷喷的,沁人脾肺 。
这些菜肴中,花样最多的要数羊肠子做的菜了 , 他们把大小羊肠洗净后,灌上羊血、血清、羊肝、羊油、洋葱、肉沫、调料、大米等做成五六道菜,每道菜的做法都很考究,风味不一 。席间,主人还要端上用各种蔬菜泡制的的花花菜,这种菜有点酸、辣、成的味道,吃起来清淡爽口,配合全羊席一起吃,那真是锦上添花 。在吃这些小菜时,主人还要拿出酒来,边吃小菜边饮酒,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酒罢,主人还要端羊肉汤和羊肉 , 并有烙得很薄的发面饼子 。发面饼也是锡伯族人的“特产”,味香、松软,令人上口,与全羊席相配,可谓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
由于锡伯族全羊席做起来费工,所以吃起来时间也长,一顿全羊席大约要吃上两个多小时 。一顿“锡伯族全羊席”,把羊的每个部位几乎都吃到了,甚至连羊血和血清也没有放过 。这种餐,才是名副其实的“全羊席” 。此外,锡伯族的饮食文化丰富 , 尤其在锡伯族“抹黑节”等各种节日中会有明显体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