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题主问: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回答这个问题前 。首先要明确 。孤独的概念 。孤独是指一个人的心里状态 。思想感情的体现 。而不是指一个人的置身处境状态 。也就是一个人独处不一定孤独 。与很多人在一起 。心里不一定不孤独 。李白一生无论是高朋满座 。还是一人独处 。李白都不孤独 。他的内心情感有怀才不遇的失落 。有对现实不满的怨恨 。有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惆怅等等满腹心绪在诗中的展现 。而唯独没有孤独的情绪体现在诗中 。
从《独坐敬亭山》一诗中也丝毫看不到李白的孤独 。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古今许多人都说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孤独:一群鸟都高高的飞走了 。\"尽\"一只鸟都不剩!就剩下一片孤云也悠闲的飘走了 。李白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敬亭山上 。与山相看两不厌 。看看吧李白多孤独啊!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 。仍然是把一个人所处的环境 。即:独处还是与人共处;环境是鸟语花香 。泉水淙淙 。树深时见鹿 。还是只有一座空山 。并由此得出作者内心孤独 。他不孤独能:独坐敬亭山吗?他不孤独鸟都飞走了 。连一片云也不剩!
这是对该诗错误理解造成的 。李白753年写的该诗 。那时的李白 。谪仙人可谓是如雷贯耳 。744年 。他赐金放还后 。四处游历 。他先后7次来到宣城 。他的从弟、宣城长史李昭多次相邀 。\"尔佐宣城郡 。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 。邀我敬亭山”(李白《寄从弟李昭》) 。李白到宣城后 。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和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 。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时游敬亭山 。闲听松风眠 。” 。“送客谢亭北 。逢君纵酒还 。” 。李白十分喜欢宣城的山水景色:“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不仅如此 。李白还在敬亭山下安了家 。“我家敬亭下 。辄继谢公作 。”李白生活的如此惬意 。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独?
哪 。李白《独坐敬亭山》表达的啥意思?
该诗: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李白指的是那些志不同 。道不和的人都远走高飞了 。连片孤云也留不下 。正如 。同年(753).李白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李云诗中所说: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赐金放还后离开了长安 。也就离开了谄媚的小人 。
该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说明李白寄情与山水中 。达到了天人合一 。忘我的境地 。这与他修道成仙有密切关系 。
李白在诗自述:\"五岁通六甲\" 。六甲是什么?是道教术数 。“十五游神仙 。仙游未曾歇 。吹笙吟松风 。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 。使我炼金骨” 。20岁的时候 。“仙人抚我顶 。结发受长生” 。44岁时 。李白来到山东紫极宫 。尊师高如贵 。接受道箓 。正式成为一名道士 。李白的好友司马承祯、吴筠 。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等 。都是知名道士 。
道教的核心理念就是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
道教主张:乐天安命 。皈依自然的“出世”之举 。
入世则庙堂朝廷 。出世则山林泉石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因此 。许多修道之人多是隐居于山水之间 。李白也不例外 。他作为一个道士隐居敬亭山就再正常不过 。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合二为一 。正是李白修道的结果 。该诗丝毫看不到李白有什么孤独 。更何况 。李白一生都是浪漫豁达大度之人!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文章插图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文章插图
李白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全诗如下: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我们看众鸟高飞孤云独去 。别无可依只有敬亭山可以对视为友 。这是多么孤独寂寞的表达啊 。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文章插图
李白独坐散亭山诗意
彼时李白饱尝了人情冷暖 。经历过了世态炎凉 。正式结束了短暂的御用文人生涯 。他孤独无助 。他怀才不遇 。他本心上根本做不到陶渊明 。他一识韩荆州无非想封万户侯 。他不是彻底的隐士人物 。尽管他信奉道家思想 。无奈他自尊心太强 。他放不下他那棵文人清高傲慢之心 。做不到低三下四委曲求全 。通俗点说他不会来事 。不知道如何混迹官场 。而他又非常渴望当官 。于是痛苦因此而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