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德之贼也,这是一句老话,意味着即使是最为淳朴的乡村,也不会缺少贼人的出没 。然而,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于乡村社会的揭示,更是对于人性的诠释 。人无完人,即使是心地善良的人,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而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径,却是最卑劣的行为 。未曾历见过世面的乡人们或许缺少一些防范与警觉,但如果我们能够对于人性的弱点有所认识,或许我们就能够避免被这些“乡愿德之贼”所利用,守护自身利益,维护社会正义 。

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

文章插图
孔子为什么要骂“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其实是指那些老好人、墙头草,没有中心思想、原则的人,这种人谁都不得罪,看上去似乎是与人为善,其实伪善,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原则,这种人树立的形象就是在抹黑真正的道义,所以孔子要骂乡愿 。
扩展资料:
【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①,德之贼也② 。”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 。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
① 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 。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 。世人对之不可不辨 。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 。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 *** 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 。“愿’”,谨厚,老实 。
② 贼:败坏,侵害,危害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一方面强调“中庸”,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淡定平和的老头;一方面又骂“乡愿,德之贼!”,给人以偏激的印象 。这不是矛盾吗?有些人疑问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关键是许多人误解了“中庸” 。“中庸”是什么意思,孔子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按西方哲学的标准,孔子又不是个哲学家,所以不能苛求古人 。按我的理解,以下三点是理解“中庸”的要点: 一、“中庸”是难以掌握的 。“中庸”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人生体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套人生智慧,孔子是史官,读过很多书,孔子从事过多种行业,还周游列国,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实写照,没有这种经历的人请不要自诩“中庸”,还是谦虚一点好 。所以孔子说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就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 。二、“中庸”的意思是正好,而不是许多人理解的中间路线 。中庸的意思是做什么事情要恰到好处,但什么是恰到好处,这个没有规则,要靠个人自己把握,强调的是灵活性,要求做人做事不偏不倚 。但是世事纷繁啊,孔子把这种说不清楚的灵活性高悬,实在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太高的要求,落实的个人,就是一生都要修炼,落实到外部社会,就是期待圣人出而天下治 。三、“中庸”背后是有道义原则的,这种道义原则就是孔子一生都在希望复兴的“周礼” 。可惜周礼离我们太遥远了,所以现代的人把这第三层意思给忽略了 。我们不难看出,一般人强调的都是第二层意思,即中间路线,谁也不得罪,或者说灵活性 。而没道义原则的灵活性,在还有点道德感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低调、含蓄,而在没有道德感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就是圆滑吗?孔子讲的中庸,其实就是要按照周礼的那一套规范来行事,而在孔子眼里,周礼用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治理国家上来不就是正好吗?我的天啊!这一套循环论证等于什么也没说 。孔子的话不是用来分析的,是用来体验的 。由是观之,孔子的中庸就是一种很难把握的道义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 。所以对于只讲灵活性,没有原则性,和事佬型的“乡愿”,孔子要大骂:“乡愿,德之贼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