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_埋头苦干的人有哪些( 二 )


弹劾依法不依权 张释之因劝谏文帝不升啬夫而被任命为公车令,掌管皇宫南阙门(司马门),但不久就遭遇到了棘手问题──法律与权势的矛盾 。按照汉朝的法律,“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乘轺传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也就是说除了皇帝本人外,其他人经过司马门都要下车步行 。有一次太子刘启与梁王共车入朝,经司马门时不下车,张释之立刻迎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坚决不允许他们入宫,并立刻报告汉文帝 。当时汉文帝正与薄太后一起,听闻此事顿觉颜面无光,赶紧脱帽向薄太后致歉,表示自己教子无方,薄太后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诏书来,张释之才放太子与梁王入宫 。张释之不畏权贵,违法必究,为汉文帝所看重,被拜为中大夫,不久即升任中郎将 。
公平执法为正义 张释之拜为廷尉后,多次面临法律与国家最高统治者意志的冲突,比较典型的一次是渭桥惊御马案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维护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和安全,至少在秦朝就有出警入跸的制度,也就是帝王出入时警戒清道,禁止行人 。可有一次,汉文帝出巡经过渭桥的时候,忽然一人从桥下跑出,让御马受到惊吓,皇帝很生气,命令护卫抓住此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法办 。张释之审讯后向皇帝报告此人犯清道罪,应该处以罚金,汉文帝怒了,一个差点伤害到皇帝的人,居然只罚点钱就可以了?张释之据法力争道:“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 。倘若在当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 。”过了许久,汉文帝才释然,认可了他的做法 。
类似的情形不止一次,最为激烈的是高庙盗玉环案 。在敬天法祖的社会里,偷盗祖庙和祖坟都是大罪,汉文帝时有人偷盗了汉高祖庙中的玉环,被抓住,汉文帝很生气,下令交给廷尉处置 。张释之审清情况,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该罪犯死刑 。可汉文帝不依不饶,想将罪犯灭族解气 。面对皇帝的怒气,张释之虽脱帽叩头谢罪,却坚持不能加重惩罚,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仅对罪犯个人实施死刑 。
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往往会遇到法律与权势的冲突,有些人会选择向权势低头,但张释之却据法力争,始终做到对上不畏、对下不欺,也为天下人所敬重,《汉书》评论道:“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这应该是每一个执法者的追求 。
舍命护法的赵绰
赵绰,字士倬,河东郡河东县(今山西永济)人,在隋文帝朝先后担任大理寺正、刑部侍郎等官职,以“执法宽宥,断狱以情”著称,深受隋文帝器重 。
天下大信不可失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终灭陈统一全国,但各地仍然隐藏着一些反隋势力,且治安也不太好,史书称“盗贼不禁”,为此杨坚很苦恼,他试图通过严刑峻法来减少犯罪 。身为刑部侍郎的赵绰进谏道:“陛下推行尧、舜之道,多存宽宥 。况且法律者天下之大信,难道可以失掉吗!”隋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赵绰反对最高统治者因个人主观臆断随意更改法律,及时地保护了法律的公信力,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民的前提 。
舍命护法为正义 赵绰为了维护法律的正义,多次面临生死抉择,仍然不改初衷 。有一次刑部侍郎辛亶,听说穿红裤子可以官运亨通,于是穿着去上朝,隋文帝询问后震怒,认为这是在蛊惑人心,下令杀死辛亶 。赵绰却严词拒绝,说:“依据法律,辛亶不应该定为死罪,我不敢奉旨 。”隋文帝异常愤怒,恐吓道:“你是只顾怜惜辛亶而不怜惜自己了?”言外之意,“你这样忤逆我的意志难道不怕死吗?”然后让左仆射高颎将赵绰拉出去斩杀,没想到赵绰却回答:“宁可让陛下杀死我,也不能杀死辛亶 。”在脱掉官服就要问斩的时候,隋文帝想看看赵绰是否后悔了,便派人询问:“到底怎么样?”没想到赵绰却说:“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隋文帝虽然当时很生气,拂衣而入,但是不久就释怀并赏赐了赵绰,毕竟佳偶难觅,良臣难得 。赵绰违逆皇帝的意愿判决案件,直至死亡降临都不改初心,其淡泊生死、唯法是从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