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有两处精彩之笔:一是“有生孰不在岛”的思考,是旷达的一笔;一是蚂蚁向其同类哭诉的想象,是诙谐的一笔 。前者联系到“浑天说”和阴阳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体现了士大夫的文化趣味;相比之下,后者则远为通俗 。
苏轼有意识地使用了杂剧“打诨出场”的 ***,而蚂蚁哭诉的内容,也仿佛就是一出杂剧,也体现出苏轼的审美趣味中与市井文艺相通的一面 。
07 无身则无疾
苏轼的绝笔诗是《答径山琳长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面对死亡的心态 。“琳长老”是云门宗禅僧径山维琳,苏轼在杭州的时候聘他做了径山寺的住持 。他听说苏轼在常州病危后,赶去相访 。维琳以偈语问疾,东坡也次韵作答: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
苏轼清楚地记得维琳与他同龄,都是丙子年(宋仁宗景祐三年)所生 。他先粗略地计算了一下他们生命的长度,三万日不为不多,如果每天诵读一千首偈语,则积累的佛学修养已经甚深,但此时回顾,则如闪电一般,迅疾而去了 。对此无奈之事,东坡表现得甚为平静 。
五、六两句才是正式回答“问疾”的 。疾病就是人身的机体出了问题,所以要追查这人身的来历 。人身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由自然的各种元素构成,其本质与自然无异,原不该与自然产生各种矛盾,当然也无所谓疾病 。
但这些元素一旦汇合为一个人身,这个人身却产生了意志欲望,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去,通过种种方式来破坏和占有自然物,并且幻想长久拥有这身体,从而,不但与自然产生矛盾,与同类也产生矛盾,患得患失,而不可避免地遭受疾病 。
故关键在于“有身”,即因此身存在的自我意识而引起的种种满足自身的欲望 。只有消去人身上这些与自然不符合的东西,才能根本地解脱疾病,而回归生命与自然的本来和谐 。就如《老子》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局部)
结尾“平生笑罗什”两句,维琳看了后觉得难以理解,苏轼索笔一挥而就:“昔鸠摩罗什病亟,出西域神咒,三番令弟子诵以免难,不及事而终 。”
鸠摩罗什是印度僧人,十六国时来到中国,传播大乘佛教,临终时令弟子们朗诵神咒,想以此延续生命,但没有成功 。苏轼的意思是,那位高僧真不该作此无益之举!这表示他认为用不自然的 *** 勉强延续生命是无益的 。
据宋代傅藻的《东坡纪年录》、周煇的《清波杂志》等书记载,东坡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之际,是“闻根先离”,即听觉先失去的 。
当时,维琳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喊:“端明宜勿忘西方!”大概维琳这位禅僧已经颇混同于净土宗的观念,故要在苏轼临死时提醒他及时想念西方极乐世界,以便他能够往生 。不过东坡似乎更理解禅宗“无念”的本旨,喃喃回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
在旁的钱氏朋友说:“固先生平时践履至此,更须着力!”东坡又答道:“着力即差 。”语毕而逝 。
既然像鸠摩罗什那样以不自然的 *** 来延续生命是徒劳的,那么致力于往生的想念,不自然的“着力”也是徒劳的,东坡更愿意以了无挂碍的心态乘风化去 。
你最喜欢苏轼哪首富于哲理的诗?
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新书一本
阅读苏轼
作者:朱刚
为什么人人都爱苏东坡?除了苏轼成就非凡以外,还因为他作品中的思索和关照,总能触动人心,他的创作和人格,光辉璀璨,跨越时空,千百年后,依然令人敬仰 。
推荐阅读
- 阿富汗猎犬价格查询表 阿富汗猎犬价格及图片
- 延庆信息网,延庆门户网站
- 囡怎么读音粤语 囡怎么读音囡囡
- 四川三星堆博物馆门票 四川三星堆遗址在什么地方
- 兰州交通大学分数线2022年,兰州交通大学分数线2021
-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画画教程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画简单又漂亮
- 工程塑料泵的结构组成_工程塑料泵规格型号
- 河北省人才网站 河北省人才网职称评审
-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