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郭资为何宦海扬波四十八春?


郭资 。字存性 。河南武安人 。洪武十八年进士 。初为户部主事 。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后改北平布政司右参议 。因建言改革弊政 。升为北平左布政使 。
朱棣起兵靖难时 。积极依附 。高呼万岁 。朱棣大悦 。命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 。同时负责后勤粮饷 。抚练兵民 。
朱棣即位后 。升户部尚书 。掌管北平布政司 。朱棣修建北京城 。出塞北征 。都由郭资负责工役劳役、军饷补给 。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 。念其往日功劳 。命兼太子宾客 。又因郭资年老多病 。特加太子太师并让他退休 。回乡养老 。赐白金百两、钞二万贯、彩币二十表里、免户内税粮、终身半俸 。
到明宣宗宣德四年时 。因户部贪腐日盛 。有近臣向皇帝进言说 。郭资刚直廉勤 。虽老病 。但可以坐镇 。遂诏命郭资掌户部事 。免上朝参拜 。但郭资毫不怠慢 。不论寒盛暑 。必坐公署理政 。宣德八年以病卒 。年七十三 。
宣德皇帝罢朝一日 。命礼部赐祭 。工部赐棺 。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 。追封为“汤阴伯” 。谥曰“忠襄” 。以其子郭佑为户部主事 。郭资善于管理财政 。而且为官清廉刚正 。从不贪腐徇私 。深受四朝皇帝信重 。去世后 。家中无余财 。
其他观点:
郭资以户科庶吉士身份 。进入翰林院 。成为翰林 。以翰林身份 。进行观政学习(观政进士) 。所谓观政 。似就是观察时政 。加以研究学习 。这对仕途生涯 。是相当重要 。学习业务同时 。学习为官之道、之套路 。兼而学之 。为今后仕途打下基础 。积累资本 。
郭资 。在翰林院“学徒”三年 。心情舒畅 。如鱼得水 。本就是学生出身 。书海泛舟二十年 。可谓轻骑熟路 。郭资作为贫民子弟 。自是非常珍惜翰林院学习时光 。不去浪费美好光阴 。况且 。庶吉士 。乃天子得意门生 。身份尊贵 。前途无量 。
这一期间 。郭资珍惜机会 。得以专心致志学习 。为今后官场生涯积累基础 。郭资三掌户部 。善始善终 。政绩卓越 。备受信赖与器重 。
原因如下:一是才干出色;再是为政清廉 。三是术有专长 。四是光明正大 。五是尽心尽力 。六是德高望重 。七是一心为国 。八是功勋卓著 。九是历史机缘 。十是和永乐、仁宗、宣德三位皇帝私谊较深 。似是如此 。三掌户部 。顺水顺风 。
其他观点:
郭资(1361—1433年) 。字存性 。号静岩 。武安西马庄村人 。他曾为明代四朝重臣 。明永乐年间 。曾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师 。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治国经世之才 。在促进社会局面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
很荣幸身为西马庄村的一员 。小编对郭太师的生平小有了解 。也听长辈们说过很多关于郭太师的故事 。
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来认识下这位伟人
郭资自幼聪敏好学 。志向远大 。常以历代社稷名臣勉励自己 。年轻时从师学《春秋》 。名声闻名乡里 。他19岁即入太学 。22岁时考中举人 。第二年会试、殿试“联捷” 。高中进士 。授翰林院户科庶吉士、户科试主事 。为父守孝期满后 。任户部湖广司主事 。改陕西司文主事 。后又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户部尚书郁新向明太祖朱元璋推荐了他 。授北平布政司左参议 。郭资深得太祖朱元璋的赏识 。又晋升为本司左参政 。不久升任为左布政使 。主管北平一省的行政事务 。此时郭资才35岁 。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 。封他为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兼北平布政使 。公元1424年朱棣去世 。仁宗朱高炽继位 。此时郭资已年逾花甲 。但仍受到朝廷信赖和重用 。又加封他为尚书兼太子宾客 。后又念郭资年老有病 。行动不便 。不忍心让他再过度操劳 。管理国家政事 。特晋升他为太子太师 。厚加赏赐 。让他仁归乡里 。并给以半俸 。免除全家税粮差徭等优待 。以享晚年天伦之乐 。
郭太师任户部尚书时 。为家乡办过不少好事 。在这中间比较著名的是七星桥的建造历史 。当他看到河南百姓(武安当时属河南)由于赋税繁重 。造成生活困苦 。民不聊生时 。他就想方设法 。暗暗免去了河南老百姓的赋税 。因此 。河南百姓很快变得生活富足 。吃穿有余 。
一连过了三个年头 。这件事终于传到了皇上耳朵眼 。皇上就把郭资宣上金殿问他: “郭爱卿 。三年不见河南粮草进京 。这是为何呀?”郭资不慌不忙地说:“河南有一段路百姓无法通行 。臣用三年税粮疏通了河道 。为百姓修建了一座七星桥 。该桥工程巨大 。耗资无计 。故河南粮草三年未得进京” 。皇上又问:“此桥有多长多宽 。竟要耗费河南三年粮草?”郭资煞有介事地说:“此桥不小 。南至东西两广 。北至东西二湖 。横跨东西两马庄 。”皇上一听有“二湖”、“两广” 。觉得规模一定不小 。便说:“等我有机会 。一定亲自到河南去看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