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

文章插图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伤寒杂病是什么?《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 ,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 其他三部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仲景 , 公元3世纪初 , 此书凝聚着张仲景毕生心血写就而成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 , 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 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伤寒 , 在中医上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 瘟疫也是包含其中的 。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 这本书很可能是写在竹简上 , 因为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大量使用 , 印刷术也没有发明出来的年代 。介绍完书 , 下面介绍下为后人做出重大贡献的此书的作者: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张仲景个人简介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 名机 , 字仲景 , 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 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 , 他的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而且在朝廷做官 。所以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 , 并且酷爱医学 。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 古代中国传统中医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 , 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 , 直到公元219年 , 张仲景与世长辞 。公元285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 , 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 , 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
建安年间 , 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 ,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治病 。在封建时代 , 做官的是不能随便进入民宅的 , 张仲景就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大开衙门不问政事 , 端坐于大堂之上为百姓治病 , 后人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作“坐堂先生” , 也我为了纪念张仲景 。
后来 , 张仲景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家了 , 返乡时正好是三九 , 天气最寒冷的时候 。路上看到很多无家可归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百姓 , 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 , 张仲景看到此景心里非常难受 。便搭起医棚 , 支起大锅 , 在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 , 然后将其捞出切碎 , 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 , 煮熟后分食百姓 。人们吃了“娇耳” , 喝了“祛寒汤” , 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 , 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 , 称之为“饺子” 。这就是饺子的由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