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融资102亿! 企业家杂志

【刚刚融资102亿! 企业家杂志】《创业家》杂志(刚刚融资102亿!)
随着新能源电池行业头部集中效应越来越明显,蜂巢能源作为后来者,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突围战 。但其创新产品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
文|《中国企业家》采访人员王实习生曹青
编辑|张曼玉
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动力电池行业强劲的扩张势头下,一个动力电池新秀拿到了巨额资本赌注 。
2021年7月30日,蜂巢能源宣布B轮融资,融资总额102.8亿元人民币 。本轮融资由中银投资领投,联合投资机构包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碧桂园创投、深创投、建信投资、IDG、三一重工、小米集团、湖州宋海、华兴资本等SDIC招商、九智资本等原始股东大举增持 。这是蜂巢能源的第三轮市场化股权融资 。
不久前,蜂巢能源在差异化路线上又迈进了一步 。
7月16日,蜂巢能源宣布量产首款无钴电池 。按照计划,这款无钴电池将于今年年底前在蜂巢能源马鞍山基地大批量下线 。
“巨头在行业这么多年,规模大,在供应链上有优势 。硬拼肯定不行,只能走差异化竞争路线 。技术差异化,我们制造无钴电池 , 使用层压工艺;品牌差异化一提到无钴就让人想起蜂巢 。总量不能第一,差异化领域第一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洪信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表示 。
蜂巢能源成立于2018年2月,从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独立出来 。当时全球新能源汽车趋势非常明显 , 车企纷纷宣布电动车计划 。另一方面,话语权掌握在少数动力电池巨头手中,车企需要接受近乎苛刻的支付条款 。成立动力电池公司的需求非常迫切 。但由于这一行业投入巨大,长城汽车此举仍被其董事长魏建军称为“一场豪赌” 。
三年多来,蜂巢能源引进了很多投资人;今年上半年装机量达到0.84GWh,在国内电池企业中排名第7;除了长城汽车,我们拿到了吉利、东风、PSA等25个销售定点 。
“最初,公司专注于研发,现在交付已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另外,国际化也开始步入正轨,布局供应链的步伐(通过投资等方式 。)也在加速 。”杨洪信说,这些新课题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
与此同时,动力电池行业正在经历井喷,竞争日趋激烈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未来五年锂电池市场被认为将进入TWh(1000GWh)阶段 。今年上半年,包括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在内的十大企业宣布了扩大生产的计划 。其中,蜂巢能源先后在遂宁、湖州、马鞍山、南京等地扩建生产基地 , 扩建总产能近90GWh 。计划到2025年,该公司的全球总产能计划将超过200GWh 。
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容量约为136GWh 。面对巨大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蜂巢能源的差异化道路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后来者的机会杨洪信是长城汽车的元老,于2003年加入长城汽车技术中心 。历任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长、技术中心副主任 。曾在长城汽车工作15年 , 2018年出任蜂巢能源总经理 。蜂巢能源独立后 , 长城汽车的背景起初对蜂巢能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起初 , 蜂巢能源在拓展客户时 , 被长城汽车的背景所困扰 。“为什么其他车企都用有竞争对手背景的电池公司?"
另一方面 , 这种背景在面对欧洲客户时也成了优势 。“就因为他们懂车,他们就会认为你的电池可以做得更好 。”杨洪信说 。所以蜂巢能源的第一个外部客户是PSA集团(标致雪铁龙) 。虽然第一批产品将在2023年交付,但最早也要预约 。
出生的复杂感受是其次的 。蜂巢能源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在这个资金密集型行业,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来闯出一条路?
“在颠覆性创新和第一性原理思维的指导下,我们认为锂电池最合理的路线应该是无钴和层压技术 。”杨洪信告诉《中国企业家》 。
钴是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全球储量有限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 , 钴的价格越来越贵,供不应求 。电池公司正在尽力减少钴的使用 。据介绍,蜂巢能源第一代无钴产品与目前的三元锰酸锂相似 , 只是其中没有钴,用其他元素代替钴 , 在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等方面都有优势 。叠片技术还具有电池容量密度高的优点 , 但其生产工艺复杂 。
蜂巢能源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很快就会得到市场的验证 。杨洪信表示,无钴电池将首先安装在长城欧拉樱桃猫和吉利预计明年量产的车型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