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治下利用药规律探讨( 三 )


甘味与四气配伍, 甘温可温中补虚, 如四逆汤治疗 脾肾阳虚之下利, 甘寒养阴清热如猪肤汤治少阴病阴 虚下利 [1 ]。辛味药的使用仅次于甘味药 。辛药走散, 散而不守, 难保药效持久, 开泄无度, 亦有耗气伤阴之 弊, 与甘味药物相配, 甘以缓之, 如桂枝汤中配伍大枣、 炙甘草, 以甘药之缓解辛药之急, 祛邪与守中得以 兼顾 。
炙甘草不仅甘味代表药物, 亦为仲景治利首选药 物, 且在整本《伤寒论》 中亦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 。炙甘草作为甘味药的代表药物, 在治疗下利中发挥重 要作用 。首先是其调和之性, 如桂枝汤中炙甘草安内 攘外, 与桂枝相伍, 辛甘化阳, 与芍药相配, 酸甘化阴, 调和营卫, 汗而有源, 甘草泻心汤中甘草作为君药补虚 固本, 交通上下, 以恢复气机升降, 是其补虚与调和之 性的综合体现;其次是其缓急之性, 调胃承气汤、 四逆 汤以甘草留中缓急, 使药性持久;最后为其补益之性, 桂枝人参汤中重用甘草, 配合生姜、 桂枝温阳益气, 补 中助脾, 以顾护中阳, 黄芩汤中甘草大枣相合, 健脾固 津, 以解黄芩苦寒降泄、 损伤脾胃之弊 [7 ]。
3.3 重视入脾胃二经药物 归经以藏象学说主要依 据, 指药物选择性作用于机体脏腑经络 。现代研究认 为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与受体学说、 中 药微量元素、 中药药理等均有密切关系 [8 ]。仲景治疗下利所用药物首入脾胃二经 。脾胃为气 血生化之源、 正气之源, 脾主运化, 胃主收纳;脾主升, 胃主降;脾属阴, 喜燥恶湿, 易被湿困;胃属阳, 喜燥恶 湿, 易化燥伤津 。因此, 凡涉及水谷、 水液运化、 气机升 降、 气血、 正气等, 均与脾胃相关 。
仲景从六经论述下利, 皆可体现脾胃 。病因病机 方面, 太阳篇多因失治误治导致邪气入里, 影响脾胃气 机升降及运化功能, 出现下利;阳明篇责之胃肠, 大承 气汤急下存阴, 调胃承气留中泄热;太阴篇自利不渴、 以其脏有寒故也, 这里脏认为是脾, 脾有寒, 脾胃阳虚, 运化无力, 导致下利;邪犯少阴, 因肾阳不足, 但肾阳不 足, 多因脾虚及肾所致, 因此, 少阴下利责之脾肾;中土 斡旋, 心肺以降, 肝肾以升, 自循其道, 阴阳自调;若胃 逆脾陷, 阴阳不接, 则见厥阴吐利、 四肢厥逆 [9 ]。治疗 方面 , 《伤寒论》 91 条提出表里并病施治应急当救里: 身疼痛与下利清谷并见, 一者中阳衰惫, 若不急治, 恐 累积肾中真阳, 成阴盛阳衰之危象;二者里气虚寒不充 亦无抗邪之力, 故急用四逆汤舍表救里。《伤寒论》 81、 280 条提出脾胃气弱, 慎用苦寒之品, 否则更加败坏胃 气, 加重病情 。仲景使用峻烈之剂时配以护胃之品, 如 十枣汤中使用大枣, 资脾土, 平肾气, 补肠胃, 肥中 气 [3, 10 ] , 以防峻下后损伤脾胃之气及逐饮后阴伤之弊 。《伤寒论》 治利中, 入心经的药物位列第 3 位, 仅次 于脾胃二经, 从心论治是仲景治疗下利的一个重要特 点 。首先, 从五行角度, 心在上属火, 脾在下属土, 在上 者宜降, 以温脾土, 脾得温煦, 以运化水谷, 通利三焦, 升清降浊;若心火不降, 脾失温煦, 则运化无常, 清浊易 位, 内生寒湿, 下走二肠, 则生下利 。其次, 从经络循行 角度, 手太阳小肠经下行络心, 联系胃咽;足太阴脾经 入腹络胃, 之分支从胃注心, 经络相连使心与小肠、 脾、 胃密切相关 [11 ]。因此, 心的温煦、 濡养作用可助小肠化 物, 泌别清浊;若温煦不足, 濡养不够, 小肠泌别清浊、 受盛化物之功异常, 可致下利 [12 ]。下利亦与肺的作用密切相关 。肺合皮毛, 与大肠 相表里, 肺气清肃宣降及通调水道的功能可直接影响 大肠传导与津液吸收能力。《医经精义》 云 :“大肠之所 以能传导者, 以其为肺之腑, 肺气下达, 故能传导 。” 肺 失宣肃, 温阳之气不能下配肠腑, 肠腑传化异常, 引起 下利 。另有水道不畅, 泛滥三焦, 水湿停聚肠腑, 小便 不利, 大便不实, 导致下利 。此外, 肺气宣肃失司, 可扰 乱水精散布之道, 精气不能按常道上归于肺, 反下行大 肠, 使下利不止 [12 ]。临床常见的胃肠型上呼吸道感染, 就是由于外邪入侵, 影响肺之宣降, 内应大肠, 影响其 传导功能所致 [13-14 ]。肾为先天之本, 真阳所居 。仲景治利入肾经的药 物位列第 5 位, 代表药物为干姜、 附子等, 代表方剂如 四逆汤、 白通汤等 。下利及肾者多因中阳衰惫, 累及下 焦所致, 属急重证, 故须生姜、 附子等辛热之品回阳固 本 。肾为先天之本, 为元阴元阳所居, 与脾相互作用, 温阳固脱以止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