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淡竹叶 淡竹叶的副作用

淡竹叶的副作用(中药古今研究:淡竹叶)
一、经典著作摘要:
神农本草:苦而平 。顶着风咳嗽 。筋过,选错,杀虫子 。
《别录》:“痰热于主胸,咳引上涌 。”
陶弘景《本草经注》:辛、温、寒 。主胸痰热,咳嗽引上涌 。
《本草纲目》:“清热,利尿,清心 。”
《备药》:“化痰止渴,清目明目,利尿通淋,治白浊,清热散痔毒 。”
《药性论》:“治吐血,热毒风,止渴 。”
李仲子,解雷公炮制的药物性质:味甘淡,温和无毒,入心、肺、胃三经 。治新老风邪之烦,平喘行气,止上冲,治感冒,除虚劳心烦,治口渴,治咽喉阻塞,止呕止咳 。
竹叶生于身体中部,故主要主治于上焦、心、肺、胃,为上器,故应纳入 。
《本草经》叶之气寒、甘、平,无毒,胸中有痰,有热,咳喘 。
淡竹叶寒,芦笋冷水入少阴肾经;味甘无毒,有地心干土之味,入阳明之胃 。气味在下降,阴也是阴性 。
足阴虚脉,其分支入胸,肾阴不足,治五液,水泛成痰,痰郁于胸则热;主,寒能清也 。阳明胃气下行,气上行,故熏肺咳嗽;寒性竹叶可以清胃,甘平可以降气 。
《玉梓用药之解》中的黄元御:味甘,微寒,入太阳膀胱经 。利尿除湿,泻热除烦 。
淡竹叶味甘,性寒,能利尿,清膀胱湿热 。
本草纲目:“治咳嗽、止渴、化痰、咽喉阻塞、除烦清热 。”
《药之义》:“竹叶清香,微苦,凉热,气味清 。......主要用作治暑止渴、胸热、伤寒、烦躁、咳喘的良药 。”
滇南本草:“治肺热咳嗽,肺气上冲,虚烦,发热不眠 。退虚热,止烦热 。”
《日华子本草》:“除痰,治发热,烦躁,中风失语症,高热,头痛风,妊娠头旋地,止惊风,止发热,止烦闷,止惊风,止癫痫 。”
《本草·郑》:“可解虚热,除烦不寐,止烦渴,生津,利尿,利咽,风热致小儿癫痫 。”
重庆唐杂文:“其内平肝胆之风,外清温体之热,故有宁心止痉之效 。”
《新本草》:“凉心健脾,治吐血流鼻血,聪耳明目 。”
本草经疏:阳明客热,痰必生于胸,痰热凝滞,咳嗽上行 。竹叶遇寒,可解除阳明热结,则痰消,气降,咳止 。仲景治伤寒口渴,有竹叶青膏药汤,无非是假以祛阳明之邪热 。
《本草求真》:据书记载,竹叶能凉心缓脾,化痰止渴 。以治灼热风、呼吸困难、吐血吐血、一切中风抽搐之症,只因其能解郁、健脾、凉心,寒能治热 。但大瑶始终属于清利之品,贴膏药治疗时,能解胃热而不烦渴 。竹子长了一年,却又嫩又壮 。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要成分:高良姜素、欧前胡素、蒲公英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 。
2.功能:本品具有解热、利尿、抗肿瘤和抗菌作用 。
3.药理:对家兔和猫的实验证明淡竹叶有解热作用 。利尿作用不强,但能明显增加尿中氯化物的含量 。会升血糖 。抑菌试验表明,该汤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
【中药古今研究:淡竹叶 淡竹叶的副作用】【备注】关于竹叶和淡竹叶 。它是禾本科竹属植物竹的嫩叶 。又名“淡竹叶”,为木本植物,最早见于《神农本草》 。淡竹叶是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最早发表于《滇南本草》 。“这不是淡竹叶,是另一片”(《德培本草》) 。所以明朝以前用的竹叶或淡竹叶都是今天的竹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