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没关系,我们都在练习与痛苦“共生”( 二 )


这种“一路平坦”,并不是盲目乐观的“活在当下” 。更多是因接受了未来的不可预知,而明白了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所以每一个“现在”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 。
就像托钵僧望月崇英离开后,一位母亲对前往悼念并一直默默哭泣的女儿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你投入了多少、用真心去生活了吗 。”
坂本龙一的“与癌共生”,或许也是“现在”的一种“平坦”的模样 。
苏珊·桑塔格|没关系,我们都在练习与痛苦“共生”
文章图片


有人说,这像极了斯多葛主义,将疾病地长期存在当作必然,坦然与之共生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抵抗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在看理想节目《哲学家的10种生活提案》中讲到,斯多葛学派认为事件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人既没有办法去消极地躲避它,也没有办法去积极地追求它” 。既然无法改变,不如“以淡然的态度来看待痛苦”,从而“最大程度保持心灵的安宁” 。
徐英瑾还引用了自行车的比喻来解释:前行的自行车,即使无法改变惯性,却能避开路上的障碍,而这种避开本身,是斯多葛派认为的自由 。
所以,接受可预见的痛苦,其实也是一种防止冲撞而受到更大伤害的自我保护 。
比起刻意去逃避和忽视,在承认疾病长期存在,接受患病状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反而更会是一种积极且理性的自我保护 。
尾声.
如吴易?在《生死之间》节目里不断强调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需要意识到,疾病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人都被现代医疗定义为“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健康的状态之中” 。
但除了生老病死,人的具体处境,生命中许许多多不同的面向,都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我们的生存、健康,以及生命的尊严 。
面对疾病的不可知性与医疗的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回到人的境况本身,尊重具体的个体意志和信念 。不必以时间的长短衡量生命的价值,学会接受痛苦与无常的不可预知,从容并用心地活着 。
参考资料:
《疾病的隐喻》,[美] 苏珊·桑塔格,程巍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暮色将至 : 伟大作家的最后时刻》,[美]凯蒂·洛芙,刁俊春 译,中信出版集团
《每个人的战争》,[法]大卫·塞尔旺-施莱伯,张俊 译,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陪伴生命:我从临终病人眼中看到的幸福》,[美] 凯瑟琳·辛格,彭荣邦&廖婉如 译,陈寿文 审校,中信出版社
《当呼吸化为空气》[美] 保罗·卡拉尼什,何雨珈 译,猫头鹰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流动的现代性》,[英]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医生的修炼》,[美]阿图·葛文德,欧冶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疾病不可先知:医生的永恒困惑》,刘畅,《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11期
《生死之间:10堂课学会与疾病如何共处》,吴易叡,看理想App
《哲学家的10种生活提案:从苏格拉底到萨特的人生哲学》,徐英瑾,看理想App
《八分》,梁文道,看理想App
配图:《机智的医生生活》《坂本龙一·终曲》《春潮》《云中行走》
撰文:袋米
编辑&监制:猫爷
相关节目推荐
【苏珊·桑塔格|没关系,我们都在练习与痛苦“共生”】《生死之间:10堂课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