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拭子|采样之谜:有病例核酸 11 次才阳性,部分隔离点要求全员肛拭子

本文作者:手抖毛大夫
近日,一条有关北京大兴地区疫情的新闻让「肛拭子」这三个字走上热搜 。
1 月 19 日,北京疫情发布会上,大兴区委副书记、区长王有国介绍「紧急启用 17 个集中隔离点,对病例所在学校全体师生落实集中隔离……对病例所在学校全体学生、教职工等全部进行鼻咽拭子、口咽拭子、肛拭子及血清检测,已完成 1298 人的采样工作,采集样本 5192 份 。」
1 月 4 日,大连市民政局局长汤易在当地政府举行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介绍一例特殊病例:「有的做了 11 次核酸检测才显出阳性,有的地区检测 6 轮还有阳性病例出现 。」
【肛拭子|采样之谜:有病例核酸 11 次才阳性,部分隔离点要求全员肛拭子】到底要采集多少种、多少次样本才可能让新冠病毒无所遁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一窥这枚小小的肛拭子和它背后人类降低新冠检测「假阴性」的探索之路 。
为什么要查肛拭子?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为了提高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检出率 。
过去一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粪便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报道 。
早在 2020 年 2月,在有关新冠疫情最初的一批文献报道中,不仅有感染者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描述,也出现了粪便标本或肛拭子标本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情况 。[1,2,3]
在一项包含 4243 名确诊新冠患者的 60 项研究的荟萃分析中,全部确诊患者粪便样本中病毒 RNA 阳性率为48.1%(95%CI,38.3~57.9%) 。[4]
肛拭子|采样之谜:有病例核酸 11 次才阳性,部分隔离点要求全员肛拭子
文章图片


一则冷知识:如何自己采集肛拭子
不过实际操作中,由于集中监测场合一般会有严格的消毒,交叉感染风险很低,自行检测可能存在样本采集或运输不规范的情况影响检测质量,因此我国并没有采用这种自采寄检的模式进行大规模检测 。
肛拭子 VS 粪便样本,怎么选?
另一问题是:如果粪便中能够检测出病毒核酸,为什么不直接留取粪便送检就好?是因为肛拭子检测的敏感性比粪便要更高吗?
其实,如果单就检测的敏感性来说,粪便标本其实更佳——粪便标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高于肛拭子 。[6]
在一些地方的监测规范中,也提到了在可以采集到粪便的时候应该优先采集粪便,只有在采集粪便困难的时候才使用肛拭子 。
某地卫健委发布通知截图
北京某免疫学专家告诉丁香园,从个人角度「并不是非常推崇肛拭子检测,如果真的担心肠道感染,应该做粪便检测,特别是粪便电镜新冠病毒感染颗粒,作为证据更加确切 。肛拭子可能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肛门其他的污染、使用肛门冲洗的马桶,都可能影响检出率 。之所以一些地区选择测,可能更多是从操作的角度,粪便样本的处理会更加麻烦一些 。」
除了粪便标本处理流程比较麻烦外,等待时间也是一个问题: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随时随地「有便可排」——比如有人便秘、有人腹泻、有人检测前刚刚去过厕所——往往不能及时留取同期粪便样本 。
相比粪便标本,肛拭子不仅在采集、运输上更加方便,较粪便标本在做 RT-qPCR 前处理过程也更为简单 。
因此,在文章开头这样对聚集性疫情发生地的集中筛查中,肛拭子比起留取粪便更方便、高效 。
此外,我也在网上看到一种说法,认为相比留取粪便,肛拭子造成二次污染乃至病毒传播的风险要更低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实际上缺乏相关的证据 。
就现有检测手段来说,RT-qPCR 检测的是被检样品中的病毒核酸片断,而不是完整的病毒核酸,更不是活病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