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泉|陈海泉谈肺癌:良性不能当恶性开,早期不能当晚期开!

尊重生命就是给患者最好的诊疗,让患者得到最好的结果 。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胸心外科学,陈海泉却是在美国完成的胸心外科医师临床专科培训,师从著名胸心外科专家Albert Starr教授 。不仅是在当时,即使在今天,在国外完成专科培训的中国医生也很少见 。
这段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对陈海泉教授后来的职业生涯影响深远,塑造了他此后的临床思维、临床工作方式 。他说:“除了技术上的进步,更多的是理念和方法上的学习,这很重要,等于学会了如何结网,如何捕鱼,而不是背了两筐鱼回来 。”
2007年,陈海泉教授加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任胸外科 。在他的带领下,复旦肿瘤医院的胸外科发展迅速,如今已经是世界著名的胸外科中心,他们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了肺癌的国际诊治指南中,他提出的一些理念也正在影响改变着从事这个专业的医生 。
从不把刀口大小作为评价标准
【陈海泉|陈海泉谈肺癌:良性不能当恶性开,早期不能当晚期开!】“微创”一直是患者和外科医生的共同追求,但对于微创的理解,很多人还都停留在“切口小”和“少打洞”的层面,早在三年前,陈海泉教授就在《外科学年鉴》发文,提出肺癌“全面微创治疗3.0”概念 。
这个概念是陈海泉教授基于近8000例临床数据的基础上而提出 。他对于肺癌微创1.0时代的理解是,微创理念局限于“小切口”和“少打洞”的腔镜技术层面,追求可见创伤的最小化;到肺癌微创2.0时代,专家们在追求可见创伤最小化同时,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肺功能,减少脏器损伤 。
陈海泉教授率先提出的全面微创3.0概念,指的是一种运用腔镜技术、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在治疗中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合适的切口,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 。
例如,2016年陈海泉教授团队以“冰冻病理指导的亚肺叶切除”为题在JCO上发表了研究:如果术中送病理,结果回来是良性的,不必继续做肺叶切除 。如果是原位癌和微浸润癌,也只做局部切除,不会进行淋巴结清扫 。如果术中病理报告是浸润性腺癌,才会按照传统的手术方式手术 。这个方法使得手术的准确性达到96%,JCO也在同期为陈教授的这篇文章配发了社论 。2017年这篇文章被引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早期肺癌诊治指南,真正从临床研究走向了临床实践 。
对于一些早期肺癌,陈海泉教授提倡尽量保住患者的肺,纵隔结构不要破坏,淋巴结也不要清扫,这样的早期肺癌术后做一次检查,如果肺长好了,今后5年都不用再复查 。“我们有临床数据证明,这样的病人术后5年内没有一个复发的,为什么要频繁复查呢?浪费医疗资源,也对患者身体有害 。”
“我从不把刀口大小作为标准,因为切口不会改变患者预后 。”陈海泉教授说,“切口只是微创的一部分,其实在里面该切的都要切除,另外不该切的你千万不要去切 。”
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
以提高生存和生存质量为目标
虽然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预计,科室今年的手术量能达到6000台左右,去年的数字是4000多台,今年医院在浦东又新增了一个院区 。
陈海泉教授并不屑于拿这样的数量来说事儿 。他对“医学界”说:“我一直说不要拿数量说事,一定要看结果,患者的生存要是好的,肺癌手术的准确率要是高的 。”
不追求腔镜率,也不追求手术数量,不管是做临床医生还是科室主任,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一直是陈海泉教授追求的目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