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天价片酬”消失后,国产剧会更好看吗?( 三 )
“限酬令”对剧方的影响,首先直观地反映在演员的选择上 。“剧组的挑选余地变大了,”他表示,“以前的流量逻辑行不通了,一个演员有没有演技,导演和制片人都能看出来的,当大家开始挖掘好演员的时候,整个演员群体也会开始琢磨着提高自己的水平 。”
反过来讲,由于片酬整体拉回到正常值上,演员在选择项目时,也会更倾向于选择优质的、能打造自身口碑的作品,而非简单地“向钱看” 。从去年的“清朗行动”开始,到如今“限酬令”的发布,在周星看来,这是“双管齐下”的举措,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明星工作的心态甚至方式 。
“可能有的明星过去是想着,我拿这么多钱,我管你剧好不好 。但是现在反正就给你这些钱,你一年能拍的戏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时候,肯定会想着精挑细琢了 。”
“限酬令”给行业泡沫的挤出开了个好头,当金钱不再是第一指标时,所有从业者自然都会更关注内容本身 。
不过,在剧集制作成本的优化问题上,仅凭限制片酬,恐怕还不能一步到位 。片酬降低后节省出的成本,会在多大程度上反馈到剧集制作的成果上,还需要在未来几年才能逐渐得到验证 。
乱象,不止片酬“天价片酬”无疑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较为显性的症候之一 。但要想实现全方位的行业优化,需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 。
2020年年底,编剧余飞、宋方金在微博发布名为《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的联名公开信,共156位影视从业者联合署名,集体维权 。随后,郭敬明和于正接连为了已经过去多年的抄袭风波道歉 。这一事件让编剧行业正在经历的乱象再次浮出水面,引发大众讨论 。
文章图片
抄袭只是编剧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 。《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显示,有75%的受访编剧,曾有过被“骗稿”的经历 。即:核心情节或创意大纲被剽窃盗用,或者剧本被使用却不给署名等 。其中近半数是入行不到三年的新手编剧 。
被骗稿、薪资拖欠、署名权得不到保障……这些行业乱象的背后,都站着数不胜数的例子,如郭敬明在《小时代3》《爵迹》《冷血狂宴》等电影中开创的“副编剧”一职,就曾被编剧汪海林发微博讽刺为“本世纪最大发明” 。
好的消息是,编剧的话语权的确正在逐渐提高 。在去年年中颁布的《新著作法》第17条中,就明确提到“编剧、导演、摄影、作词、作曲等作者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制作者签订的合同获得报酬” 。
观众也给予了编剧更多的关注度,编剧不再是隐于作品之后的“无名英雄”,也不是所谓“背锅侠” 。对于好的作品,观众开始习惯将其归功于编剧,好的编剧甚至成为一部剧的质量保证和金字招牌 。
针对编剧行业现存的问题,《规划》指出,应当“引导全行业重视剧本创作,从源头提高电视剧原创水平”,同时“加强剧本扶持项目推进督导和绩效考核,提升剧本扶持效能” 。
文章图片
《规划》内容截图
如果说“限酬令”经过了几年时间,终于逐步建立了固定而严格的标准 。那么对于编剧的保护,目前看来才刚进入“初级阶段” 。在周星看来,《规划》对于编剧行业的保护,是隐藏在对剧本创作的强调之后的,换言之,更明确、更落地的措施还在补充当中 。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猎豹|全网都在夸的“猎豹”是什么?为何这些“黑科技”频频上热搜?
- 政策|浙江省“抢人”:创业失败贷款不用还?官方回应来了
- 大空间|不出冬奥村体验“上天入海”!这些智能设备令运动员着迷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k50|Redmi K50电竞版开卖:“奔驰联名款”海鲜市场需加价千元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