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通无人配送和小马智行无人驾驶,哪个先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车智驾元旦前夕,12月的最后几天,国内首款车规级无人驾驶物流车,在位于中通快递总部的模拟园区场景中,正式开启了为期一月的内测 。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该车型的设计时速超过70km/h,总续航里程约有240km,理论每日可运送的快递包裹也在3000件以上 。从这些参数上就能够看出,其设计初衷,便是在为收发货地之间漫长的运输线,提供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
一旦通过测试开始投入使用,这款由矩阵数据科技研发、由华为DM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保驾护航、名为“开拓者号”的快递无人车,也将成为国内首个,且唯一一个可以行驶于机动车道的无人物流运输设备 。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各大电商平台和科技企业,从几年前就进入实际测试使用环节的末端快递运输机器人设备 。二者之间不仅有着明显的关联,组合到一起,也会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困惑 。
综合相关信息,本次车智驾要讨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车规级快递无人车的出现,是否证明了,当前无人驾驶的技术水准已经可以促使物流运输行业,到达可供大规模商用的阶段?
2.随着无人物流配送智能设备的日趋成熟,快递行业是否会从根本上受到冲击?
3.与前不久,百度和小马智行刚刚造了个“大新闻”的无人出租车相比,无人物流配送,是否更具备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
基础已成,商用“未满”在车智驾看来,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仍然处于L2+级的普及期,以及L3级的市场培育期 。
即便马上到来的2022年被誉为“L3量产元年”,大量搭载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车型会扎堆上市,但短时间内,以辅助驾驶系统为主的L2+级仍会是市场的主流 。而不同于乘用车实现真正无人驾驶的高难度,对充当“送货机器人”的无人运输设备而言,L2+级的技术已然是足够了 。
因此,无人物流运输大致上已经满足了大规模商用的硬性条件,只是局限于末端配送场景罢了 。之所以如此判断,还有两个方面的事实补充:
1.京东、阿里、顺丰等企业,都已经在无人机和无人车方面提前数年进行布局,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
早在2016年就推出无人配送车,并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京东,于前不久和广州市花都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末端物流无人配送示范区 。
阿里旗下,主要投放场景集中于各大高校的“小蛮驴”无人快递机器人,也在今年双11期间,累计运送包裹超过了100万件 。
相对而言更注重无人机研发的顺丰,今年年初已经实现了无人机物流运输的常态化运营,并且今年9月份也开始建设智慧物流园 。
诸如此类,各大科技、快递头部企业在末端物流场景中,已经基本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落地应用 。尽管由于安全和技术的限制,目前还没有进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普及,但随着基础不断夯实,大规模商用也只是时间问题 。
2.与末端无人配送有着诸多相似的无人环卫领域,已经验证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用可行性,并且展现出了千亿市场的潜力 。
同样是处于场景环境相对狭窄的低速场景,无人环卫和末端无人配送一样,并不需要面对人车交杂程度较高的复杂场景 。
尤其是在城市环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环卫工人年龄普遍呈现老龄化,无人环卫的市场前景也在逐年递增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