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错失灭赵良机?( 二 )


三是先灭赵国未必是秦国最好选择 。看看地图可知 。如果先灭韩、魏等国 。秦国疆域是连成片的 。稳步东出 。如果先灭赵国 。秦国领土则不是这样 。与魏、韩、燕、齐都有接壤 。有时候接壤就意味着矛盾、意味着战争 。
不少人认为秦昭王下令撤军 。是因为范睢谗言蛊惑 。实际上 。作为一代雄主秦昭王是不会那么容易被忽悠的 。难道他不懂一鼓作气、兵贵神速的道理、难道他看不到摆在眼前的灭赵机会?如果范睢的建议不是和他想到一起去了 。他是不可能采纳的 。借着赵国求和的机会 。体面地撤回秦军 。顺便成就一下范睢的地位 。同时又把秦军将领的怨气引向范睢 。让白起和范睢互相掐一掐 。更有利于国内权力的平衡 。这才是一举多得 。
其他观点:
秦赵长平之战 。秦国武安君白起一战坑杀赵国兵卒四十万 。赵国主将赵括阵亡 。这一战是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遭遇的最惨痛的一次失败 。赵国主力基本全部埋在了长平战场 。国内几乎无再战之兵 。正当白起准备乘胜彻底灭亡赵国的时候 。秦昭襄王却在关键时候下令白起撤军 。使得白起功败垂成 。那么 。是什么原因导致昭襄王关键时候出昏招 。放弃了这唾手可得的不世功业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错失灭赵良机?

文章插图
一、将相失和
长平之战后 。赵国主力被全歼 。赵国在军事上已无法抵御刚得大胜的秦军 。在秦军分两路攻占皮牢、太原之后 。韩、赵举国恐慌 。在这种背景下赵国派出了苏代带着大量的财货出使秦国 。意图劝说昭襄王退兵 。孙子兵法上说 。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有时候 。动用几十万士卒 。耗费亿万钱粮都做不到的事情 。可能人家动动嘴皮子就做到了你几十万人都做不到的事儿 。苏代很好的诠释了孙子的这段名句 。
到达秦国的苏代重金秘密买通了当时秦国宰相 。应侯范睢的门客 。得到了面见应侯的机会 。面对这范睢 。他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赵亡则秦王王矣 。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 。南定鄢、郢、汉中 。北禽赵括之军 。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今赵亡 。秦王王 。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 。固不得已矣 。秦尝攻韩 。围邢丘 。困上党 。上党之民皆反为赵 。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 。今亡赵 。北地入燕 。东地入齐 。南地入韩、魏 。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 。故不如因而割之 。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
范睢辅助秦王多年 。提出远交近攻的国策 。多年来成绩显著 。凭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白起这样的良将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 。秦国先后败韩 。弱魏 。破楚 。使得秦国国力冠绝诸侯 。有着这样的成绩 。他也颇受昭襄王重用 。受封应侯 。担任秦国相邦 。可谓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可是人在高位久了 。难免会贪念权位 。范睢也不能免俗 。就如苏代所说的 。武安君战功卓著 。此次已经尽歼赵军四十五万 。如果再让他成就灭赵的不世之功 。那地位岂不是要远在自己之上?出于私心 。因为贪恋权位 。范睢被苏代的话打动 。于是劝说秦王 。成功下单了让白起班师的诏令 。
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错失灭赵良机?

文章插图
二、秦军损失同样惨重
长平之战不是一日一月的短暂接战 。而是秦赵两国两方近百万兵力历时两年的长时间对峙以及最终决战 。两年时间里 。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人吃马嚼所耗费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 。赵军是本土作战还稍微好点 。秦军是远征 。所耗费的物资比赵国大得多 。在损失大量粮草以及军事物资的同时 。人员损失也是个天文数字 。为了消灭长平的这四十五万赵军 。秦国可谓拼了老命 。不但国内精锐尽出 。在围住长平的赵军之后因为兵力不足 。秦王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 。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 。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 。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这一战 。作为秦国的最高指挥官 。白起是这样描述秦军损失的
今秦虽破长平军 。而秦卒死者过半 。国内空 。
自古杀敌一万 。自损三千 。长平之战秦军虽然全胜赵军 。坑杀四十万 。但是秦军付出的代价也可谓惨重 。参战的秦军损失过半 。国内空虚 。可以说这一战完完全全是比拼交战双方国力和意志力的一场战争 。不但战败的赵国不好受 。赢了的秦国同样不好受 。可以说一场长平之战打下来 。秦赵基本是两败俱伤 。此时在进攻赵国腹地 。补给线继续拉长 。秦国的后方就要给出更多的粮食来支撑军队 。后勤能否跟上 。兵员是否能补充 。攻打赵国时 。其余诸侯国会不会乘机以逸待劳攻击秦军 。或者直接围魏救赵 。这都是秦国国君要考虑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放弃冒险攻赵 。给国内休养生息的喘息之机 。稳扎稳打也不算是错误的决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