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和曲牌中有很多名称为什么一样?( 二 )


词牌和曲牌中有很多名称为什么一样?

文章插图
《旧唐书·音乐志》中称“自开元以来 。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其中“胡夷”是指隋唐五代时期西域的音乐 。而“里巷”正是说明了曲子传唱的地点是在民间 。而非宫廷 。由此可见 。曲子的起源与发展均来自于底层的劳动人民 。而词从孕育到发展 。也多在民间 。民间艺人按照曲调节拍填上歌词 。配上管弦传唱是一种娱乐方式 。民间百姓在传唱的时候熟知曲牌曲调 。所以词人在填词时延续曲牌 。方能凸显民间特色 。便于社会流传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在序文中写道:
余来建平 。里中儿联歌《竹枝》 。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 。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 。中黄钟之羽 。其卒章激讦如吴声 。虽伧佇不可分 。而含思宛转 。有淇濮之艳 。
刘禹锡作《竹枝词》九首均是受到川东地区民歌的启发 。这篇序文中正是解释了作者对民歌的好感与认同 。其中歌唱的方式是“联歌” 。即对唱;歌唱的工具是“吹短笛、击鼓、袂舞” 。即用笛子伴奏 。拍打鼓声 。边唱边跳;歌唱的内容是“淇濮之艳” 。即男女之情;听过后的感受是“激讦如吴声、含思宛转” 。刘禹锡深切认识到了曲调与歌词相互附和的美感 。更是受此启发 。填写了大量的词作 。影响了晚唐诗人温庭筠等人 。
到了宋代 。这类词曲多流行于市井间 。偶尔跻身于士大夫的宴乐中 。从范仲淹、王安石开始 。便借用这个新兴的体制来抒发个人壮烈的抱负 。失意的文人在不受统治者重视后 。开始渴望民间百姓对自己忧国忧民抱负的理解 。所以文人们会选择曲牌的节拍进行填词 。根据曲调的变化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传至民间的时候 。才能获得“能移我情”的效果 。
词牌和曲牌中有很多名称为什么一样?

文章插图
曲牌是以乐人为中心的称谓 。而词牌是以文人为中心的称谓 。在中国这个诗词与音乐不分家的国度 。使得文化在流传的过程中 。人们愿意保留这些曲调 。在这个基础上二次、甚至多次创作 。从而导致了词牌与曲牌同名的现象 。
作者:蔡小记
其他观点:
词、曲同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