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鼠耳蝠生存于我国东南地区 大足鼠耳蝠阅读理解答案( 二 )


【大足鼠耳蝠生存于我国东南地区 大足鼠耳蝠阅读理解答案】研究人员对一种食果蝙蝠(棕果蝠)和一种食虫蝙蝠(大足鼠耳蝠)进行了经典的“双杯实验”,即给蝙蝠一杯含糖的水或捣碎的虫浆作为实验组与一杯普通的水或虫浆作为对照组,观测并统计其取食量 。
他们发现,棕果蝠更喜欢含糖的水,这表明其可以尝到甜味;而大足鼠耳蝠对含糖或不含糖的虫浆的取食量并无显著偏好,说明大足鼠耳蝠的甜味感知能力丢失了 。
为了验证实验体系的合理性,团队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把给食虫蝙蝠的含糖虫浆的杯子换成加入苦味化合物奎宁的杯子,结果看到食虫蝙蝠对苦味物质明显拒绝 。
这充分证明了行为实验的可靠性 。
最后,通过构建嵌合体进行细胞实验,研究人员进一步鉴定出导致食虫蝙蝠甜味受体丢失甜味感知功能的VFD关键功能域 。
正是因为食虫蝙蝠甜味受体的VFD关键功能域积累了一些突变,才导致其甜味感知功能的丢失 。
基因功能发生转变
关于为什么食虫动物的甜味受体基因没有失活的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 。
通常来说,一个基因如果不再被需要,就会逐渐丢失 。
食虫蝙蝠的饮食习惯与糖分并无交集,但甜味受体基因却仍被保留下来,“说明这个基因仍然有用,我们推测它可能发生了功能转变 。”焦恒武认为 。
为了找寻功能,团队试验了十几种化合物,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 。虽然行为学和细胞学实验证明了食虫蝙蝠的甜味受体不能感知天然糖分,但是这些甜味受体却具有感知其它化合物的功能 。
实际上,这个工作也呼应了哈佛大学科研人员在2014年发表于《科学》的一篇论文,指出蜂鸟没有甜味受体基因但却可以感知甜味 。
“他们找到蜂鸟的一个鲜味受体发生功能转变,变成能够感知甜味 。”
赵华斌指出,“这也表示,甜味受体同样可以转变成其他功能,同时丢失其原有的功能 。”
“这是很神奇的现象,功能会发生转变,可以从一个功能转为另外一个功能 。可见,动物甜味受体基因的功能具有很强的进化可塑性 。”
赵华斌说,“未来会针对哺乳动物、脊椎动物开展相关研究,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021516118
编辑 | 赵路
排版 | 郭刚

大足鼠耳蝠生存于我国东南地区 大足鼠耳蝠阅读理解答案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