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原文解析 致橡树原文朗诵( 三 )


足下的土地 。

创作背景
舒婷曾经谈过《致橡树》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 。”舒婷回忆说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 。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 。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 。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 。”她补充说 。

名家点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德明:舒婷代表朦胧诗里温柔的一面,代表爱与美 。《致橡树》强调爱情世界中个体精神独立的重要性,使这首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心声 。(《中国好诗歌 最美的白话诗》) [7]

潍坊科技学院副院长张子泉:此诗运用了抒情主体拟人化这一表现手法 。抒写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 。写法上又独辟蹊径,不直接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而用了一连串精妙的比喻从各个角度反衬木棉的种种品格、信念和抱负,接着从心理和性格上加以刻画,这样就从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 。在艺术表现上,这是把反映式变为表现式的写法,显得更为浓缩、凝练、概括、集中 。另外,诗人改造了传统的赋、比、兴的手法,避开了铺叙,加入了现代诗常用的内心独白方式,更易表达抒情主体的主观感受 。(《文学欣赏》) [8]
中国作家协会副研究员李朝全:这是一首爱情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 。在文革十年之后,人们似乎都耻于谈论爱情 。爱情被丑陋化、妖魔化……舒婷却在诗歌里勇敢地说出了爱 。勇敢地表达了爱情应该是平等的、分享的、共存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共同的事业和命运之上的,这样的一种爱情观,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无疑具有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效果 。而诗人借助树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赋予了思想鲜艳的颜色 。(《诗歌百年经典 1917-2015》)
作者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
这是现代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的句子 。
非常适合朗诵的一首现代诗 。
全文如下: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