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 三 )


首先就是陇右之地靠近匈奴 , 边塞战争频繁 , 从汉朝开始就站在抵御匈奴的第一线 。故而该地民风彪悍 。有强大的尚武传统 。东汉时流传着一句民谣叫:“ 山东出相 , 山西出将。”山西说的就是崤山以西的关陇地区 。三国名将马超、庞德、姜维等皆出于陇右 。以北伐占据陇右可以帮助蜀汉缓解“廖化当先锋”的尴尬 。
其次就是陇右地区水草丰美 。是产战马的风水宝地 。《汉书·地理志》记载 。凉州“ 习俗颇殊 , 地广民稀 , 水草宜畜牧 , 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 。曹魏中军数十万骑兵用马 , 主 要就是靠陇右地区供给的 。有战马就能培养骑兵 。中原地区皆是平原 。蜀汉以步兵为主的兵种 。根本无法在平原作战 。占据陇右可以改革蜀汉兵种 。增加军事实力 。
最后就是陇右还是个产粮大区 。从西汉时起 , 朝廷就在陇右移民屯田。养成了其 “ 勤于稼稿 ” 传统 。农业比较发达。曹魏大将夏侯渊讨平陇右时仅在武都一郡 , 就收谷十余万解 。故而 。蜀汉急于得到陇右增加粮食产量 。
北伐以占据陇右为直接目标 。占据陇右又会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 。诸葛亮当然看清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故而选择多次北伐 。精准计算 。诸葛亮七年北伐 , 除第一次在街亭失利损失少量兵卒外 , 此后的北伐中都做到了进退有据 。不仅没有损兵折将 。还掠夺得了魏国的土地和人口 , 仅武都一郡所领有二万余户 , 八万余口 。对每次消耗巨大的北伐 。诸葛亮都做到了尽力折损 。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

文章插图
(三)以攻为守 。力图自保的选择
蜀国与魏国相比 。综合国力实在差距过大 。而这份差距在魏主曹丕、曹睿和蜀主刘禅的对比下就更为明显了 。在三代魏主的励精图治下 。曹魏完成了九品中正制的吏治改革 。成功笼络了世家大族 。国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而蜀主刘禅并未带领蜀国进行适当的改革 。还因为宠信宦官造成内官专权 。若是放任两国自然发展 。蜀国只会越来越弱小而被曹魏吞并 。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也有以攻代守 。稳固蜀汉政权的意图 。这以攻代守的想法在诸葛亮两次要求北伐的《出师表》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

文章插图
在第一次北伐前的《出师表》中 。诸葛亮的意图是:
“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此诚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而经过第一次北伐失败 。街亭斩了马谡以后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的《后出师表》则重新阐述了他北伐的目的:
以先帝之明 。量臣之才 。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特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
从“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的信誓旦旦到“然不伐贼 。王业亦亡”的无可奈何诸葛亮前后两次的北伐态度已然有了鲜明的转换 。第二次已经被消磨了志气的诸葛亮却偏偏在两国实力悬殊的状况下“六出祁山”五次北伐 。可见 。其北伐之举却有以攻代守的自保之心 。
三、结语:诸葛亮的聪明与倔强
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 。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决策是更改蜀汉国家发展政策的结果 。而北伐以“出祁山”占据陇右地区为目的则包含了发展国力、把战争引导魏国境内 。拱卫边境而自保的全面考虑并且每次北伐之后 。都会以恰当的手段来折损 。诸葛亮的北伐看似频繁而损国力 。其实每次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着 。这便是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聪明与智慧 。
然而 。尽管诸葛亮未出山而定天下策 。并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 。但终究是“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天下大势的变幻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与谋略可以左右的 。从丢荆州开始就注定了要北伐 。从第一次北伐失败开始。就决定了北伐已经陷入了和 曹魏拼实力的消耗战这种 。这种胶着不是靠一己之力可以打破的 。可诸葛亮还是执着的进行了多次北伐 。为汉室、为先主呈现他的倔强 。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言: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使蜀国国力尽失?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