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的朱先生真的是陕西历史上的名人吗?( 二 )


牛兆濂果然不同凡响 。九岁入塾 。一览成诵 。十六岁应县考 。名列前茅 。人称神童 。二十二岁即中举 。乡人多以“才子”相称 。
就在牛兆濂即将赴京参加进士科考之际 。其父去世 。母亲染病 。牛兆濂于是放弃唾手可得的功名留在家中守孝奉养母亲 。不赴公车 。时任陕西巡抚升允将其举荐朝廷 。委以重任 。但也被牛兆濂拒绝 。
此后牛兆濂潜心研学 。名声日隆 。被誉为陕西关中学派最后的传人 。
关中学派注重格物致知、经世致用 。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 。牛兆濂一生也奉行“学为好人”之道 。有求必应 。德行乡里 。
1900年 。关中遭遇大饥荒 。牛兆濂不辞辛劳主持蓝田全县的赈恤救济 。处事极为清正 。其子想在赈济局里谋个差事来赚一点薪水养家 。也被牛兆濂禁止 。
1901年 。陕西创办师范学堂 。牛兆濂被聘为总教席 。因与自己理念不同 。仅执教三个月即辞职回到白鹿原 。
1911年牛兆濂因罂粟泛滥再次出山就任陕西省咨议局常驻委员 。负责全省查禁鸦片烟苗事务 。但不久辛亥革命爆发 。陕西随之响应 。但在牛兆濂认为革命是“三纲五常之废弛 。乃旷古之奇变也” 。不顾新政府挽留辞去省咨议局委员 。携全家避入南山 。
1912年 。原清陕甘总督升允由陇东率大军反扑西安 。兵至咸阳 。在西府激战 。西安危急 。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翙派人去请牛兆濂与兴平张仁斋去劝升允罢兵 。牛兆濂为免除陕省生灵涂炭 。毅然前往乾陵与升允会面 。面陈利害 。使升允即日罢兵息战 。挽救生灵无数 。成为牛兆濂一大功业 。
牛兆濂晚年主要在白鹿原讲学和重修蓝田县志 。在白鹿原的芸阁学舍(即小说白鹿原中白鹿书院的原型) 。他亲率学生演习周礼 。为农人百姓诵讲《乡约》 。
《乡约》是宋代关中学派大家吕大临等人编写的《吕氏乡约》 。据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第一部成文的乡则民约 。它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调整邻里乡党关系的规范 。凡修身、齐家、交游、迎送、婚丧嫁娶 。都有具体的行为规范 。号召乡民和睦相处、患难相济、过失相规、德业相劝 。
在《乡约》规范下 。白鹿原的民风更加淳朴 。正如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中所写那样:“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 。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 。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 。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 。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 。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
牛兆濂一生桃李满天下 。弟子遍及国内外 。凡各地同道邀讲 。则欣然前往 。所过之处 。沿途百姓“争瞻风采 。途为之堵” 。
1930年日本攻陷东三省 。牛兆濂发愿“终身不服外货” 。并愤而减膳数月 。还在报上发表《阋墙谣》诗 。号召国人团结以共御外侮 。1933年日寇进占山海关 。牛兆濂挺身而出 。召集原上义勇五百人 。通电全国出师抗日 。虽终未有结果 。但其壮志感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已卧病在床的牛兆濂忧愤不已 。随之病情恶化 。于当年7月21日病卒 。
牛兆濂一生名重乡里 。造福桑梓 。但依然自谦不入“乡贤” 。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 。让儿子手书:“我生平疚心太多 。千万勿请入乡贤以重我之耻 。我生平只不敢为非 。不可铺张太过以为吾之羞 。我一生重力行而未有实得 。不可自欺欺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