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认证的方法 游戏注册身份证号码和真实姓名大全( 二 )


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同样聚焦注册环节,但在2010《暂行规定》基础上作出进一步完善:

  • 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
  • 要求网络游戏企业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建立并实施用户实名注册系统,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实名注册的新增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 要求网络游戏企业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2个月内,须要求已有用户全部完成实名注册,对未完成实名注册的用户停止提供游戏服务;
  • 厂商可以设置不超过1小时的游客体验模式 。在游客体验模式下,用户无须实名注册,不能充值和付费消费 。对使用同一硬件设备的用户,网络游戏企业在15天内不得重复提供游客体验模式 。
《通知》规定的处罚措施相比《暂行规定》要更为严格,除了纳入网游出版运营的必要条件,监管部门从原来的“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变为“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协调有关执法机构……”,处罚措施也从原来的“责令限期改正”、罚款,扩展至“依法依规处理,直至吊销相关许可” 。
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互联网专章针对未成年人实名制要求作出规定 。
第五章网络保护的第75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 。……”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严格落实游戏登录实名制 。
实际执行中,从借用、盗用身份信息到第三方登录,绕开实名制的方式还是多种多样 。为了赌上漏洞,社会各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其中就包括“增加生物识别信息认证(比如人脸识别)” 。
实名制实施早期就有很多用户担忧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虽然相关规定要求“对用户提供的实名注册信息,网络游戏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妥善保存、保护,不得用作其他用途”,但很难消除用户顾虑,引发社会关注的案例和事件也日渐增多 。
比如近期的天津人脸识别案,二审改判小区以刷脸作为唯一通行方式违法;再比储户虽远必“朱” 。银行储蓄、证券期货、电信网络等等都远早于网络游戏行业实施实名制且监管严格,即使这样也存在技术滥用、甚至被用于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情况 。
平台相对用户具有强大的支配力和影响力,衷心希望再看到将“人脸识别”应用于游戏实名认证之类的建议时,可以看到建议同时提出“如何保证信息安全”、“如何预防和惩治信息滥用”,而不是为了实名而实名 。
参考:
2014年5月9日(2014)徐民一(民)初字第763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