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油菜产业和品种改良的历史回顾 江苏油菜产业和品种改良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二 )


2.3 双低杂交油莱育种 在常规优质育种的同时调整育种方向,将品质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以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为双低品质的载体,在杂种一代表现产量及抗性适应性方面的优势 。1976-1984年采用不同质核育性结构的品种为亲本选育mi cms,并实现三系配套 。1984年启用这套三系导入双低基因,历时7年育成了第一个双低杂交油菜代表品种宁杂1号,其选育方法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核心技术是品质与育性同步筛选法 。1999年分别在长江下游和黄淮地区区试中比对照品种中油821和秦油2号显著增产 , 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 , 累计推广1000万公顷 , 2001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接班品种苏优3号、苏优5号均已通过江苏省审定 。苏优3号1999-2001年在长江下游区试中表现突出,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1.4%,芥酸含量0.42% , 硫甙含量25.87umol/g,种子含油率达43.16% 。2001年被农业部推荐为长江流域双低油莱主推品种 , 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累计种植面积达200万公顷 。本阶段还研究制定了双低杂交油菜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确保种子生产的质量,生产的杂交种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 。在育种的同时开展了micms育性遗传,恢复基因分子标记,改进杂交种株型结构,提高含油率 , 抗病、抗倒性以及转抗除草剂基因等基础研究,为今后杂交油菜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2. 4 无花瓣油菜育种 油菜的冠层结构不同于禾谷类作物,开花期群体冠层被密集的花瓣层所覆盖,盛花时黄色冠层厚度可达50-60cm,形成对太阳入射光的无效吸收与反射,光能损失率达到60% 。另一方面花瓣是传播油菜菌核病的媒介 , 由于花瓣富含营养 , 是良好的病菌培养基 , 导致病菌的二次侵染 。因此,去除花瓣对于改善油菜光能利用和减轻菌核病的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无花瓣育种的关键是创造无花瓣的突变体 。据国内外报道 , 至今通过天然突变体的选择或者芸薹属植物的种间杂交育成无花瓣种质27个 。但是多数突变体遗传稳定性差,可供利用的无花瓣种质则很少 。advanta种子集团采用buzza g发现的突变体与双低品种杂交育成hylite200tt(1999)和hylite 201(2000),已分别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注册推广 。1983年我们从甘白杂交后代获得无花瓣突变体apl-0256 , 遗传稳定性好,无花瓣株率和无花瓣度均达到100%,以这个种质为亲本与双低品种杂交获得一批具有无花瓣性状的品系,主要有无花瓣1号、2号和3号 。另一方面将无花瓣性状转移至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培育具有无花瓣性状的三系杂交品种 。
2.5 工业用途油菜新品种选育 特高芥酸油菜品种的选育已获得成效 。加拿大manitoba大学育成一批高芥低硫品种如hero、mercury、nutope等 , 芥酸含量为53%-54%,硫甙含量较低(10umol/g) 。我们在双低育种的同时也注意特高芥酸品系的选育 , 采用常规高芥酸品种为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并对芥酸含量增强选择压 , 同时采用半粒法技术从特高芥酸单株中进一步分离芥酸含量超过60%的单粒,组成特高芥酸含量的群体,通过自交和互交使高芥酸性状得到累加 。第一个性状稳定的特高芥酸品种特高芥1号,芥酸含量超过55%,种子含油量42%-45% 。高芥酸、低硫甙品种和杂交种正在选育之中,这类品种将视市场需求,订单生产,专厂加工或组织出口 。
2.6 高油酸含量油菜育种 油菜脂肪酸组成改良潜力很大,降低芥酸含量之后,脂肪酸合成方向明显改变,油酸含量大幅度提高 , 达到60%左右 。为进一步提高菜油的营养保健功能,油酸仍有提高的必要也有潜力存在 。国外报道,有关研究已将油酸增加至70%以上,亚麻酸降低为3%左右 。这种高油酸的菜油就可与油质最好的橄榄油相媲美 。我们已分离出油酸含量高于70%的品系,其亚麻酸含量低于5%,为进一步改良菜油脂肪酸组成打下了基础 。
2.7 油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 江苏省农科院收集保存芸薹属(brassica)6个种和近缘野生种资源近2 000份,是开展种质创新研究的重要资源 。从[甘白]、[甘芥]及[甘埃芥]种间杂交中获得早熟、抗病、黄籽、高油、无花瓣、矮秆、二体附加系、近等基因系以及特定脂肪酸含量的中间材料,为育种提供重要的科学储备 。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撑下,开展了重要优异性状分子标记和多性状的聚合育种,以无花瓣基因的克隆为重点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
3 油菜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3.1 在推行优质化的同时实行标准化 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贸易与国际接轨 , 农产品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这就要求政府强化管理 。针对影响双低油菜品质的因素,首先应严格执行品种准人制,没有达到双低标准的品种不能进入品种区域试验,不审定,不推广,已审定的非双低品种限制淘汰;其次实行种子准人制,未达到双低标准的种子不准经营;第三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生产 , 净化生产环境,保证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双低菜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