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离开字节跳动的吴德周,要用“鲨纹”抗菌技术改变世界( 二 )


鲨鱼|离开字节跳动的吴德周,要用“鲨纹”抗菌技术改变世界
文章插图
显微镜下鲨鱼皮肤肤齿

经过多次实验,布伦南教授终于获得了Sharklet微结构——它以钻石形状排列。将其命名为Sharklet,是因为它意味着非常小,Sharklet微结构尺寸大约是普通鲨鱼鳞片二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一。组成钻石形状的这些微结构,只有2微米宽、最多16微米长。
通过模仿鲨鱼表面的微结构排列组合方式,布伦南教授获得了Sharklet物理抗菌技术。教授指出,“我们创造了一个物理屏障来阻止细菌相互接触。通过制造物理屏障,使得它们几乎不可能形成一个菌落”,“不能形成菌落,就无法造成感染”。
2021年11月,发表在《中国消毒学杂志》期刊上的《仿生微结构在控制表面微生物污染上的应用》一文,指出了Sharklet表面抑制微生物转移的3种主要作用机制——
首先,微结构可显著增加材料表面的疏水性,从而抑制液体与表面的接触。由于微生物通常通过液体(如体液)或小液滴(如飞沫)形式污染表面,超疏水表面是新型抗菌表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其次,微结构凹凸不平的沟壑结构导致微生物与表面的有效接触面积显著减小,从而减弱微生物与表面的相互作用;
再次,即便少量液体停留在微结构表面,这些液体蒸发时,其中携带的微生物在毛细作用下沉降到微结构底部,因而不易转移至接触碟(实验室测试条件)或触碰表面的潜在宿主(实际应用情况)。
这3方面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抑制微生物在Sharklet表面的经接触转移,达到抗污染效果。
实验也用数据结果证实了Sharklet技术在抑制微生物经接触转移方面具备极大的价值:
目前已大规模生产的Sharklet聚丙烯薄膜对乙型流感病毒的转移抑制率为82.8%,而对冠状病毒229E的转移抑制率为85.1%;
Sharklet微结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各测试表面的污染均有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为95%;
……
数据表明,Sharklet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病原体经接触传播的风险,可用于传染病控制、降低院内接触感染、减缓和控制留置型医疗器械造成的感染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
早就意识到Sharklet技术应用前景的布伦南教授,在2007年成立了Sharklet公司。由于技术价值潜力,其长期获得了研发资助。
2017年,Sharklet被中国杭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Peaceful Union收购。在中国,它开始以“鲨纹科技”为外界所知。2018年,吴德周与鲨纹科技结缘。2019年,鲨纹科技亮相北京工业大学奥林匹克体育馆首次召开发布会。2021年,吴德周宣布正式进入鲨纹科技,担任其CEO。
“从第一天起我就认为我们需要与中国的公司合作,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制造工艺,使之更具竞争力”,Sharklet的“长期目标是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把产品更快、更有效、更具成本效益地推向市场”。布伦南教授曾如此说道。
被中国公司收购,以及吴德周的加入,意味着鲨纹科技开始在中国这个市场更为迅速地进行着突破,加速市场开拓进程。
从“Sharklet”到“鲨纹科技”加入“鲨纹科技”,对吴德周来说,只是个人的选择。但是让一个在手机行业有着20年从业经验的行业“资深”人士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原因又是什么?
采访中,吴德周提到了很多,但归结起来或许有两点原因:
一是对手机、电动汽车等行业的趋势洞见,让他不愿再投入其中。不选择继续跟进手机领域,是“因为做的时间太长了,你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是在不断重复。虽然也许会尝试不同的方面,但还是在重复”,手机领域已经很难让他获得新鲜感和兴奋感。在吴德周看来,电动汽车等领域也即将进入红海市场,在手机领域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在电动汽车领域重新上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