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载HUD切入36氪首发 | 「睿维视
作者:陈近林(邮箱:chenjinlin@36kr.com)
编辑:石亚琼(邮箱:syq@36kr.com)
【 从车载HUD切入36氪首发 | 「睿维视】**
36氪获悉,AR显示技术公司「睿维视」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线性资本领投,藕舫天使跟投,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量产及技术研发。
睿维视最早于2018年成立于英国剑桥,现公司总部位于南京,并在英国剑桥设有研发中心,在深圳设有办公室。公司专注于提供领先的AR显示技术,实现真实场景与智能视野的深度融合,打造下一代人机交互系统。睿维视的基础核心技术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车载抬头显示系统、车窗显示、舞台全息显示、橱窗显示、楼宇增强现实显示等。现阶段公司专注于新一代车载抬头显示(Head Up Display/HUD)系统的研发和生产。HUD是一种将行车信息(如驾驶信息和导航信息等)的虚拟影像通过挡风玻璃投射到驾驶员视线前方的显示技术。HUD可以有效提高驾驶的的安全性和智能性,是智能驾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车辆成为人机交互终端的重要前提之一。
文章插图
HUD效果图
HUD产品可以分为C-HUD、W-HUD和AR-HUD。C-HUD通过使用塑料或玻璃的结合器,实现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的融合。大多数的C-HUD产品为后装产品,即安即用。C-HUD技术门槛低,行业已进入低利润的红海竞争阶段。W-HUD直接使用挡风玻璃作为虚拟图像和真实场景的接合器。W-HUD属于前装产品,传统的W-HUD需要根据每款车型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同时需要主机厂配合定制特殊的挡风玻璃以解决重影问题。AR-HUD基于W-HUD技术,结合传感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可实现更大的FOV(Field of View 视场角)和纵深显示,将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深度融合,是HUD厂商布局的方向。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提升,HUD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2020年全球HUD渗透率接近10%,中国HUD渗透率仅为3%左右,远低于全球水平。根据东方证券测算,2025年中国市场HUD渗透率将达到30%以上,市场规模近200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长城证券2020年8月报告数据显示,国内已有205个车系的780款在售车型配置HUD(含选配+标配)。目前HUD在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车及日系车中的配置率较高,产品主要为W-HUD且大部分属于选配。随着HUD技术的进步,HUD的配置呈现出从外资品牌到自主品牌,从豪华车到中端车,从选配到标配,从W-HUD到AR-HUD的趋势。
当前HUD渗透率低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了成本较高、安装空间受限、AR显示效果有待提升等。由于车前挡风玻璃有一定厚度,图像经过内外玻璃平面的两次反射,会形成重影。目前普遍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在车前挡风玻璃之间夹入定制的楔形膜来消除重影。此方案意味着车厂需要为每款搭载HUD的车型开模定制挡风玻璃,这不但提高了装配HUD的成本,也极大的约束了HUD可适用的场景,限制了HUD的普及。
文章插图
重影产生原理
睿维视于2018年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普通挡风玻璃的Ghost Image Free(GIF)无重影投射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从2m至无穷远的全纵深无重影投射,且支持不同类型的光机(如TFT,DLP,LCOS和LBS),并已申请两项国际PCT专利。同时,基于核心技术,睿维视还在研发全新的HUD系统架构,将HUD产品从定制化推向标准化,从而实现HUD成本的大幅降低和研发周期的大幅缩短,推进HUD的标准化进程。
睿维视的另一项核心技术是3D显示。现有的AR-HUD产品只能实现固定距离的2D图像显示,一定程度地限制了AR显示效果。同时,驾驶员可能会因难以自然聚焦而产生晕眩感,使驾驶体验下降。睿维视团队开展了多年的3D AR-HUD的研发,现阶段正在专注于具有多层深度信息的3D AR-HUD和Digital Holography数字全息的3D AR-HUD显示技术的研发和量产,以加速AR-HUD技术的迭代和成熟。
推荐阅读
- 智能汽车|北京产业转型:从“去叶留心”到发展“高”“精”“尖”
- 技术|华为手机将出新款手机,假如没有受到限制,结果不敢想象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从排队2万桌到被爆大裁员,文和友“一叶落”,新消费“知秋”?
- 风扇|火龙助力,从小众走向大众市场的游戏手机
- 首席执行官|持续关注健康领域 苹果新董事会成员变动显露端倪
- 投稿|从丰田塞纳遇冷,管窥车海战术下的甜蜜陷阱
- 红米手机|从4699元跌至2949元,12GB+256GB,高端顶配旗舰无奈已沦为中档机
- 那个年代|从重组到销量过亿,这个国产重回巅峰,如今在唯品会被年轻人买爆
- 亚利桑那阳光|飒!VR从未离我这么近:爱奇艺奇遇Dream VR亲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