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们|新型强迫症:网络社交时,必须用对“的得地”吗?

年轻人们|新型强迫症:网络社交时,必须用对“的得地”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 作者:应思礼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你在日常线上对话中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些时刻:看到别人“的得地”使用不规范就很难受 , 并会忍不住指出对方的错误 。
如何区分这三个字的用法?的确成了一些网友特别关心的问题 。网上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 , 那就是用这三个字造一个句:我家的地得拖了 。
【年轻人们|新型强迫症:网络社交时,必须用对“的得地”吗?】在知乎 , 还有用户专门讨论“的得地”规范使用的必要性、“的得地”的用法有何区别等问题 。
年轻人们|新型强迫症:网络社交时,必须用对“的得地”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本期全媒派将从沟通场景迭代和打字工具变化的角度出发 , 讨论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会用错“的得地”?与此同时 , 一些网友为什么会产生所谓的“的得地”文字洁癖?
用错“的得地”的一个技术原因全媒派此前讨论过很多关于线上交流的特点 , 比如语言通货膨胀、一句话分几条发、不使用标点符号或者滥用标点符号等 , 而这些特点都是基于一个新的交流环境:碎片化 。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 , 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 延伸意味着截除 。传播语境的碎片化打破了传统的话语交流模式 , 相比于过去 , 线上交往的沟通更讲求短平快 , 在这样的即时即刻的沟通状态下 , 错字或别字成为了一种被允许的存在 。
排除部分网友无法分清“的得地”正确用法的主观情况 , 在讨论“的得地”误用时 , 除了关注现有的碎片化交流语境 ,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正在使用的拼音输入法 。
德国媒介理论家基特勒曾经探讨过打字机对人的影响 , 他以尼采的文风变化为佐证——早年手写时期的论著多为长篇大论 , 晚年转用打字机后文字短小精悍 。基特勒引用了尼采的话 , “我们的书写工具也参与了我们的思维过程” , 结合打字机的作用与意义 , 如终结男性对文字书写的垄断格局 , 指出“媒介决定了我们的状况” 。
相似地 , 拼音输入法作为我们线上交流的重要媒介工具 , 影响并改变着我们对“的得地”乃至其他同音别字的使用习惯 。
年轻人们|新型强迫症:网络社交时,必须用对“的得地”吗?
文章图片

当使用拼音输入法时 , 我们思考并录入的是声音符号 , 而非汉字符号 , 这一方面导致了网络语言更接近于口语而非书面语 , [1]同时也降低了对用户的书写字形的能力要求 。于是 , 当面对同音不同形的“的得地”时 , “快速表达”比“准确表达”更契合网络语言的交流环境 。
更何况 , 有些拼音输入法提供了自动匹配和快速生成的便捷输入方式 , 却并没有为用户提供自动纠正“的得地”使用错误的功能 , 在输入法工具的屡屡默许下 , 打错“的得地”只是一种讲求沟通效率的无心之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