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仔癀|从“片仔癀”说到养肝、护肝( 二 )


丙型肝炎,很不幸,迄今为止尚无疫苗问世 。好在丙型肝炎在我国并不多见,而且它的传播主要是经过血液、体液直接接触而发生的,日常生活不太容易传染 。但对于不规范的纹身、针灸、医美等有侵入性的操作,若器械消毒不严,确有可能传播丙肝和其他疾病 。
甲肝、戊肝,通过不干净的食物和饮水传播,把好入口关,确保吃下去、喝下去的东西都尽可能干净,就能有效预防 。同时,这2种肝炎也有很好的疫苗 。
酒精
酒精性肝损害在我国非常普遍,也因此有了「喝酒前吃护肝药」的仪式 。
理论上,最佳的饮酒量是“0”,即滴酒不沾 。但这并不容易做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饮酒量的建议是:
男性成人每日不宜摄入超过25克酒精;
女性成人每日不宜摄入超过15克酒精 。
我们早已科普过酒精的危害(戳此跳转科普),不过千万别企图通过「吃药仪式」去减轻酒精带来的伤害,我们马上就讲「药物肝损伤」 。
药物(泛指)
和喝酒相反,药物的伤害并不为人所熟知,特别是保健品、中药 。
二话不说,先抛出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茅益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医院陈成伟教授在《Gastroenterology》(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发表了论文《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2],反映了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等整体现状,这是国内迄今发表的最大规模的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成果 。
该研究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人,显著高于西方 。
在我国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
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26.81%);
抗结核药(占21.99%);
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占8.34%) 。
此外,23.38%的患者在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础肝病,而这些患者的肝损伤更为严重,发生肝衰竭和导致死亡的风险更大,错误护肝可使不得!
上述药物性肝损害中,抗结核药、抗肿瘤药一般人群并不会接触到,即便使用了,医生也会频繁给患者划重点:“服药期间一定要观察自己的症状,定期复查肝功能噢 。”
反而是随处可见的中药、保健品才是隐患所在 。一来,传统认为中药、保健品的“副作用小”;二来如前所述,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不怎么抱怨药物毒性,等到它开始抱怨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 。
保健品滥服的危害需要得到社会关注 。该文献中提到:美国在过去的十年,膳食补充剂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大幅增加,减肥、瘦身、提升性功能的保健品均有大量的肝损伤案例 。反观我国,减肥茶、葡萄籽胶囊、蛋白粉、蜂胶、胶原蛋白口服液等,本就不是灵丹妙药,考虑到肝损害,更不能盲目服用 。
中药/中成药,疗效暂且不论,但成分复杂、原材料缺乏标准化、制药过程不透明,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就会给患者和非患者(没事就吃点儿中药“补一补”、“调一调”)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 。
举几个常见的中药例子:
含有「毒生物碱」的川乌头、雷公藤、藜芦、常山、石榴皮、山豆根、苦豆子、野百合、千里光、菊三七等等;
含有「皂苷类」的狼毒、望江南子、大戟、鸦胆子、何首乌等;
含有「毒蛋白」的苍耳子、巴豆、蓖麻子等;含重金属肝毒性成分的朱砂、雄黄、轻粉、密陀僧、胆矾、铅丹等 。
药丸给你带来了心理安慰,却让肝脏留下了眼泪 。
电商平台上和「护肝、保肝」相关的药品和保健品,琳琅满目,光看描述,似乎“闭着眼睛买,个个都好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