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经历过临床,我还是认为医生应该学习科研

本文作者简介:
曾经拉过勾,抬过腿,上过手术,下过医嘱;后又左手枪,右手刀,养过老鼠,孵过细胞 。
算不上临床精英,更不是科研大佬,仅仅是两个领域略有涉猎,发表一下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
引言
相信不少临床医生在写论文,憋标书的时候,心里总会忍不住吐槽:医生好好搞临床就行了嘛,搞啥子科研嘛 。
不可否认,中国的医生不仅要面临纷繁复杂的病情,还要面对药占比、耗材比、床位周转率以及各种考核考试,尤其是在三甲医院,医、教、研全面开花,无疑更是加剧了医生体力和脑力的负担 。
而医院在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时候,科研占比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让无数医生不得不熬更守夜写文章,通宵达旦改标书 。
于是,不少医生,包括笔者本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先讲三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吧 。
故事一
细致入微
笔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有幸在某三甲医院骨科学习,每天需要给很多手术病人换药 。
我在换药时发现很多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前几天,患肢伤口周围容易出现水泡,而水泡的出现无疑会影响伤口的愈合,造成患者的疼痛,甚至诱发伤口感染等灾难性后果 。
于是,我用手机拍下了患者的伤口情况,向我的带教老师和主刀医师请教,得到的答案是——可能是由于手术当中使用止血带造成的 。
但是,对于这个答案我是心存质疑的,因为止血带是放置在大腿根部的,如果说止血带挤压造成损伤,那应该是在大腿附近,而不是在伤口周围 。
追本溯源
于是我查阅了相关书籍,很遗憾并没有寻找到答案,因为教材和课本一般是不会有这些细枝末节 。
后来我在数据库里检索了相关文献,发现已经有临床医生做了相关的 RCT 研究 。
原来真正的原因是「驱血带」的问题,因为在使用止血带之前,为了保证伤口出血较少,往往会抬高患肢,利用驱血带和人工挤压的方式将血液驱向近心端 。
术前驱血带的物理挤压和后期止血带释放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才是造成术后张力性水泡的始作俑者 。
迎刃而解
后来,我向带教老师汇报了这件事情,我们尝试性地使用了文献中报道的「抬高肢体驱血」的方式,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术后效果,患者肢体出现张力性水泡的概率明显降低 。
甚至有一次和带教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还特地表扬了我的这个方法 。
那一刻,我内心是极度激动和开心的,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患者减少了风险和疼痛,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医者之成就莫过于此了 。
从文献中获取答案,再反馈于临床,这件事也开启了我对科研的兴趣 。
故事二
醍醐灌顶
再讲一个小故事吧,同样是在这个科室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
科室每周星期一早上会开展文献学习活动,在一次活动中,有位年轻医生分享了「关于「平山病」的治疗」的文献 。(注:平山病是一种罕见的上肢远端肌萎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肢肌肉萎缩 。)
在文献分享完后,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医生突然叹道:「原来是平山病啊,我遇到好几个,早知道我也发文章了!」
不难猜出,这位老医生应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科研思维和科研技能,所以也未能将该病例撰写成文,否则怎么着也是个学科带头人的主儿 。
故事三
另辟蹊径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骨科老师,发表了很多临床论著 SCI,仔细拜读他的文章后发现,他的研究切入点都是和临床密切相关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