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大王( 三 )


而信义最新的动作,是进军多晶硅 。去年年底,信义光能及信义玻璃联合公布,已通过各自的全资附属公司同意成立信义晶硅,信义光能和信义玻璃分别拥有信义晶硅 52.0%及48.0%权益 。信义光能表示,未来中国将建设越来越多的太阳能发电场,多晶硅为光伏行业的关键原料,广泛用于生产传统太阳能电池,中国对多晶硅的需求将会增加 。
中国还需要更多的“玻璃大王”但跳出“赛道”的争议,在财经无忌看来,不管是李贤义还是曹德旺,可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大王” 。
从整个玻璃行业来看,我国年产值差不多在6000亿人民币,两家企业业务量合计也仅约占8% 。
放到全球玻璃市场,无论是福耀还是信义,“玻璃大王”的含金量更加不足 。  全球玻璃企业老大的法国圣戈班集团2020年的销售收入达381亿欧元,10倍于信义和福耀 。而在2021年,其有机增长创下新高,比2020年又提升18.4% 。
所以实际上无论在全球,还是在国内,二人都称不上真正的大王 。
而数字之外,或许作为“玻璃大王”是否能够对行业或社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改变,而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增加 。
埃及人最早发明了玻璃,但欧洲对玻璃技术的研究与创造,直接影响了现代世界的诞生 。
曾经有一句著名论断——“茶、咖啡和可可,只有茶征服了世界”——的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艾伦·麦克法兰,代表作其实是写玻璃的《玻璃的世界》,在他看来,玻璃对人类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导致文明向不同方向演进,比如玻璃与文艺复兴有莫大的关系 。建立在玻璃之上的中世纪光学也推动了几何学的进步,因为光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触及光与空间的关系,而这两者某种程度上算是文艺复兴的基石 。
1952 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发明浮法工艺,玻璃加工工艺随之进入规模经济,成本大幅降低的新时代 。
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玻璃大王”当然过于苛刻,但中国的玻璃产业在不少领域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受制于人 。
现代玻璃可以简单分为平板玻璃和深加工玻璃,深加工玻璃主要可以分为建筑玻璃、汽车玻璃、太阳能玻璃、电子精细玻璃以及特种玻璃(家电玻璃、安防玻璃等),但至今我国在超薄精细玻璃等领域依然有技术空白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性硼硅玻璃 。疫情之下,疫苗瓶成了紧俏的产品,而新冠疫苗瓶主要采用的中性硼硅玻璃更是国人的“卡脖子”难题 。作为具有耐冲击性、耐酸耐水性、高化学稳定性等优势的材料,疫情之下需求量暴涨,业界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境况 。
但中性硼硅玻璃的技术难度极大、工艺很是复杂 。中性硼硅玻璃液态粘性高的特性,使其定型十分不容易,一旦工艺出错,那么玻璃管便无法再使用 。如此高难度的工艺,使得全球掌握中性硼硅玻璃生产技术的企业并不算多 。
当前,全球中性硼硅玻璃产业正处在寡头垄断的境况,日本哨子、美国康宁、德国肖特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其中,德国肖特更是一度拿下了全球近9成的获批新冠疫苗所需的中性硼硅玻璃 。我国也对德国产品高度依赖 。
【投稿|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大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当然需要某一条成熟赛道上的规模之王,同样也需要能够用更全面的业务、更多的技术突破来观照社会生活的真正王者 。

推荐阅读